2022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街头演讲时遭遇枪击,不治身亡,消息一出,举世震惊。
短短几个月后,他的骨灰被送回山口县安葬,但墓碑上五个大字格外醒目
“安倍家之墓”
一个日本人的墓碑,竟然全是中国汉字,这一幕,引发不少人疑问。
日本长期推动“去中国化”,为何到了如此庄重的场合,还是离不开汉字的加持?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
在日本,墓碑使用汉字并非安倍家族特例,而是全民共识性的文化习惯。
无论是东京多摩墓园的普通工薪族的墓碑,还是德川、藤原等贵族家族的墓园,“某某之墓”的核心标识均为汉字,假名因被认为缺乏庄重感,从未成为墓碑书写的主流。
![]()
汉字在日本人眼里的庄重感,是刻进文化基因里的。从一开始,汉字就不是随便用的“普通文字”,而是专门用于正式严肃场景的“庄重符号”。
古代的皇室诏书,不管是推古天皇的治国准则,还是后来的皇位继承诏书,通篇都是汉字,一笔一划透着威严;寺庙里的牌匾也一样,“大雄宝殿”“东林禅寺”这些字,没人会用假名替代,全靠汉字的厚重撑场面。
![]()
后来平安时代有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可它们的用处很明确:平假名写情书、记日记,片假名标外来货名字,而在一些正式场合,假名根本用不到。
久而久之,日本人就形成了固定认知:汉字=庄重,假名=日常。皇室诏书、家族家训、重要建筑的匾额,全是汉字的“专属地盘”,而墓碑作为纪念先人的人生最后一个庄重场景,用汉字压轴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除了普遍传统,安倍家族的传承和个人情感也是重要原因。
安倍家作为日本顶级政治豪门,外祖父岸信介、叔公佐藤荣作均曾担任过日本首相,家族历来重视传统文化,其墓园中均为楷书汉字墓碑,字体一脉相承,立碑前需经家族会议敲定文字、聘请书法专家把关,是代代相传的规矩。
![]()
而安倍晋三本人自幼随私家老师练习汉字书法,最爱写“平和”“努力”等词,任首相期间也多次以汉字书法题字赠礼,自然地延续了这一传统。
对于他来说,墓碑刻汉字不是“做样子”,并不代表着自己的政治立场,而是用庄重的汉字,给家族历史留下一个规整的注脚。
而汉字这种庄重属性的形成,得从它传入日本的源头说起……
![]()
日本最早的汉字传入可追溯至公元1世纪,当时日本列岛处于弥生时代晚期,尚无统一文字。
在与中国东汉的交流中,汉字作为“附属品”随丝绸、铁器等传入,但仅在少数贵族和使者中流传,未形成普及的书写体系。
![]()
真正意义上的系统传入发生在公元284年,朝鲜半岛百济国国王为巩固与日本的关系,派遣学者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孝经》等核心汉学典籍到访,将汉字正式呈给应神天皇。
王仁的到来开启了汉字在日本的推广之路,应神天皇随即下令贵族子弟跟随王仁学习汉字读写,汉字迅速成为官方书写工具。
![]()
到6世纪末圣德太子摄政时期,汉字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他主持制定的《宪法十七条》通篇采用汉字,开篇“以和为贵,无忤为宗”的表述,直接借用儒家思想与汉字载体结合。
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和720年的《日本书纪》,虽记录的是日本本土神话与历史,却全部以汉字书写,为适配日语发音,还创造了“训读”法,即汉字字形保留、按日语读音朗读,实现了汉字与本土语言的首次融合。
![]()
平安时代,汉字进入“本土化改造”阶段。由于汉字笔画繁琐,且部分日语发音难以用汉字精准对应,贵族阶层开始基于汉字创造新文字。
弘法大师空海在抄写佛经时,提取“阿”“伊”等汉字的楷书偏旁,创制33个片假名,用于标注佛经梵语读音和外来语。
![]()
同时期的女官紫式部、清少纳言等,将“安”“以”等汉字草体简化,形成33个平假名,用于书写和歌、日记等日常文本。
至此,日本形成“汉字+假名”的双文字体系,汉字负责正式、核心表达,假名承担辅助、日常功能,这种格局延续至今。
两千年来,中日之间的文化往来,很多都刻在了汉字的笔画里,安倍墓碑上那五个汉字,不过是这份漫长交流史里的一个小注脚。
![]()
当时日本贵族跟着王仁学汉字,不光学怎么写,更学字里的道理,《论语》里的“孝悌”“仁爱”,跟着汉字一起成了日本贵族的行为准则。
圣德太子写《宪法十七条》用汉字,开篇“以和为贵”就是直接从儒家思想里借的,这时候的汉字,是中国文化向日本传播的“桥梁”。
![]()
近代以来,这种交流更是来了次“反向输出”。
明治维新时日本“脱亚入欧”,要翻译西方的“science”“democracy”这些新词,找不到对应的日语表达,就用汉字组合出“科学”“民主”“自由”这些词。
![]()
后来这些“和制汉语”又跟着留日学生传回中国,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词汇。
到了现代,汉字依然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1995年清水寺的“今年的汉字”活动,每年选的字都能引发中日两国网友的讨论。
![]()
2020年的“密”,中日网友都能共情疫情下的生活;2023年的“税”,也能让两国人联想到各自的民生话题。
技术上更不用提,中国的汉字激光照排、五笔输入法,帮日本解决了汉字数字化难题;日本的汉字书法展览、汉学研究,也常来中国交流。
![]()
就连安倍晋三生前喜欢写的“平和”二字,既是汉字本身的含义,也藏着中日两国对和平的共同期待。
说到底,汉字在日本的每一步发展,都刻着中日文化交流的痕迹。
安倍墓碑上的“安倍家之墓”,看着是日本家族的墓碑字,实则是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交流,留在当下的一个鲜活印记。
![]()
毕竟,好的文化交流从不是谁同化谁,而是像汉字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慢慢长成彼此的一部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