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分咨询中的自我暴露,和网络自我暴露两部分讨论。
1.咨询中自我暴露
心理咨询师减少自我暴露,大概最初源于精神分析的躺椅会谈方式:分析师坐在躺椅后,谓之曰分析师作为“空白屏幕”,让来访自由联想。
不过这是一种理想化:即使来访看不见分析师,同样受分析师影响。分析师的语气、语调的非语言交流、询问用词引导不同关注点等,必然对来访产生影响。
随着心理咨询治疗行业的发展,从业者谨慎自我暴露仍作为执业规范被保留,虽非最初原因,但有其合理性。
有些人认为,谨慎暴露是为了保持从业者的神秘性、匿名性。未见研究证明从业者的神秘性、匿名性,是咨询起效的必要因素。
即使是精神分析,也未见研究证明用躺椅的传统精神分析,比不用躺椅的精神分析效果更好。
专业视角,可以谈论好些从业者为何应谨慎自我暴露,可能大家听着会比较空洞,我谈些自己对此的从业体会。
我的个人感受是:
从业者在咨询中的自我暴露最大弊端,是增加失去“来访中心”倾向,失去“来访福祉第一”。
以大家平时朋友聊天为例:如果你谈论自己的状态多,是不是容易浮现更多有关自身的经历、感受、想法等,失去关注朋友状态?
从业者的自我暴露同理,或者说,所有人的自我暴露都有此倾向:
当个人谈论自我,大脑激活自我相关信息,使人容易将注意力转向自身内在体验,降低对外界他人的关注。
这是神经系统惯性,或者说心理惯性。
咨访关系是一种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从业者处于更具权威的位置。
如果从业者自我暴露多而失去“来访中心”位置,占用来访的付费咨询时间谈论自己,实质有对来访的剥削。可来访对从业者权威的敬畏,可能难以主动打断从业者,将谈论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因而,需要从业者对自身的自我暴露保有自我监督,谨慎自我暴露。
从业者谨慎自我暴露的另一种情形,是遇到来访询问从业者非专业背景有关的个人信息,比如有什么兴趣爱好,喜欢什么食物,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影视剧等。
从业者为何对这类情形要谨慎自我暴露,我的体会是,当来访询问这些信息时,可能体现来访对从业者的正性移情。从业者如果此时自我暴露,直接回答这些信息,仅迎合或者说维持了来访的正性移情——可能也属于来访困扰的表现——而非在改善来访寻求咨询的困扰。
来访花钱做咨询,并非为了了解从业者个人信息。当从业者理解来访的正性移情,不做自我暴露,处理正性移情,回归来访困扰,才是在帮助来访。
综上,从业者谨慎自我暴露的目的,都是为了聚焦来访福祉,避免失去“来访中心”立场。
同理,从业者适宜自我暴露的情形,也是考虑可能有助来访改善。仍以来访询问从业者兴趣爱好为例。
如果从业者了解来访遭遇过严重人际创伤,对人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询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能出于想多些了解自己来评估自己的为人,以确认自己是否可信的安全需求,此时从业者直接回答让来访安心,比当作移情而采取技术性处理有效。
从业者判断是否适宜、谨慎自我暴露的一个问题是:取决于从业者的自我觉察。
有时从业者与来访陷入相互的正性移情中,即从业者也处于对来访的正性反移情而不自觉,便可能意识层面错误判断为出于帮助来访而自我暴露,是适宜自我暴露,实际是不宜自我暴露情形。
如此,从业者与来访可能形成无意识“共谋”,使得咨访关系朝向破坏专业设置、出现从业者违反伦理侵害来访的危险。
我认为,许多从业者把谨慎自我暴露当作一种形式般的执业规范,低估了这一因行业发展史的诸多教训而被保留下来的规范的内涵,即未谨慎自我暴露的深层风险。
2.网络自我暴露
我在多篇文章中强调过,从业者需要将专业网络账号和私人网络账号分开:专业账号不发私人信息;私人账号不表露自己是心理咨询师,不参与心理咨询相关话题讨论。
我在一文中提过,从业者应降低自己在咨询外对来访的影响。
来访进入咨询是为改善自身困扰,从业者应尽量避免源于自身增加对来访的“扰动”,包括花时间关注从业者生活、思考从业者网络发言是否有关自己等。
即使是专业账号,我认为也只适合发普适性、科普性心理学、心理咨询相关内容,如从业者自身接受心理咨询等内容,不宜谈论。
当从业者以专业身份发言时,不论咨询内外——包括网络、节目活动等公开发言——都须考虑对来访可能的影响:“来访福祉第一”,是从业者需要“践于行”,而不只是“记于心”的自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