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复风貌区历史文化深厚、老旧房屋数量多、人员密度大,传统治理模式已较难满足社区发展需求。徐汇区在《武康开放社区软法指引》推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在精细化治理上下功夫,尤其是聚焦电动车激增带来的充电桩安装需求矛盾,探索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
01

法治观察聚焦基层治理隐患
随着电动自行车使用数量日益激增,《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于2024年进行了全新修订,对于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衡复风貌区核心的湖南街道,不少区域却面临充电桩不足、停车资源紧张等问题,居民充电需求难以满足,私拉电线现象屡禁不止,既破坏街区风貌又存在严重消防安全风险。法治观察员集中注意到了衡复风貌区的公共安全承压越来越重。比如武康路435号(武康大楼裙楼),原本就已经十分狭窄的过道空间里,共停放了24辆电瓶车,这无疑是威胁居民安全的较大隐患。以武康大楼裙楼为代表这类开门即临马路的半开放式住宅楼在衡复风貌区十分常见,这些住宅楼普遍缺少室外空间,导致电动车停放充电长期无解。为此,湖南街道观察员提出了《关于老旧小区电瓶车治理的法治观察建议》。
![]()
02

协同治理推动多元共治格局
徐汇区委依法治区办对此高度重视,会同湖南街道以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为突破口,着力推动风貌保护与安全保障动态平衡,并积极推进构建非强制性规范与社会公约相结合的软法治理相关工作。湖南街道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动派出所、物业、居委会等,形成“排查整治-设施建设-长效管理”全链条机制。建立“需求热力图”选址模型,在武康大楼周边0.4平方公里核心区选定6个点位,优先覆盖居民区交界处等高频使用场景。通过“台阶退后2米”、“异地共享充电桩”等模式,因地制宜推动衡复风貌区充电桩安装。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通过召开现场会议专题协调部署,明确各部门分工,确保充电桩安装涉及的路面开挖、引电排线以及设施安装等工作及时衔接推进。
![]()
03

软法指引赋能长效治理实践
2025年3月,区委依法治区办会同湖南街道,推动《衡复风貌区旧式里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安装软法指引》试点实践工作。该指引主要聚焦旧式里弄充电设施供需矛盾,系统规范安装流程,提供公示范本及实操指导,覆盖从需求协调到运维管理全链条工作指引。制定和试点过程中开展多轮次意见征询,湖南街道组织居民代表专题研讨“相邻权益保障”等焦点问题;区委依法治区办联合高校、法律专家补充实操性内容,确保法理与民情有机统一。截至目前,在该《指引》的指导下,湖南街道已建成充电桩(柜)133个,2074个端口,并编制《湖南街道电动自行车公共充电场所点位索引》。各居民区充电难问题有效改善,居民合理停车、依规充电意识显著提升,“部门联动+硬件保障+软法引导”的全链条治理模式打造出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软法治理新路径。
![]()
下一步,徐汇区将深化软法治理实践,强化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软法指引》执行效果跟踪,结合居民满意度调查及隐患整改率等指标优化流程,形成可复制的“软硬法衔接”制度样本,为风貌保护区综合治理提供徐汇范式。
供稿:秘书科 郁桓林
编辑:张跃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