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突然强势了一把,居然将韩国的地位从“发展中国家”变更成了“发达国家”。
消息传来,也确实让韩国举国振奋,毕竟,这可是该组织自1964年成立以来,近六十年间,唯一一个认可的国家“身份升级”。
诚然,从数据上看,当时的韩国作为世界第十大经济体,人均GDP也早已突破3万美元大关,似乎也配得上这样的“荣誉”。
不过,在如此巨大的光环之下,却还隐藏着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当人们谈起这个新晋发达国家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是它强大的制造业或半导体,而是席卷全球的“韩流”。
当中国在展示自己庞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空间站建设时,韩国却拿着抄袭模仿的《鱿鱼游戏》极力鼓吹创下的收视神话。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当美国在展示登陆火星的计划与AI技术的最新突破时,韩国却只能搬出防弹少年团在白宫的演讲切片。
这就很奇怪了,作为经济上如此“发达”的国家,其全球形象怎么会如此依赖“韩流”这些单一文化符号呢?
作为现阶段最后一个发达国家,为何韩国只能靠韩流走向世界?而在这种严重依赖的背后,是不是也意味着,韩国从未真正实现过国家的“独立”?
被书写的历史
其实翻开韩国的历史,便会发现,这个国家与那些依靠自身力量开拓、征服的强国并不相通,它的命运,一开始就是由大国“代写”的。
1945年,日本投降,半岛人民以为的“光复”很快变成了更大的悲剧。
![]()
在美苏冷战的铁幕下,朝鲜半岛被一条人为划定的“北纬38度线”一分为二,也是因此,南方的韩国,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没能获得一个独立国家所应有的权利。
韩国的诞生,是美国在东亚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产物,而它的生存,也就此依赖上了美国的军事保护和经济援助。
试想,韩国军队在作战时,无法凭借自己的判断做出独立的决策,军事指挥权牢牢掌握在驻韩美军司令部的手中,一个在军事上尚且无法自主的国家,又何谈实现真正的“独立”?
如果说政治和军事上的不独立,还能归咎为是历史的“原罪”,那么,韩国经济上的“奇迹”还是依靠外力,这就着实是韩国自己的问题了。
20世纪60年代,朴正熙通过军事政变上台,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一穷二白、资源匮乏的国家,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外求索”。
![]()
于是,在政府的强力主推下,韩国开启了“汉江奇迹”的崛起之路,但讽刺的是,“奇迹”的启动资金和技术,不是来自日本,就是来自美国,唯独没有韩国自己的努力。
日本为了弥补战争造成的伤害,与韩国签署了《日韩基本条约》,提供了部分的战争赔款与贷款支持。
至于大头,则全部得益于美国发动越战的战争红利,而为了抱紧美国的大腿,朴正熙更是派遣韩国军队成为美军入侵越南的帮凶。
毫不夸张的说,正是在美日与政府的扶持下,三星、现代等“财阀”才得以迅速崛起,而这种近乎“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确实为韩国迎来了经济腾飞的“奇迹”。
不过,与美国合作,自然也要承担“与虎谋皮”的后果,即便“汉江奇迹”后的韩国,已经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也依旧无法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拯救这个国家。
![]()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韩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几乎耗尽,更是一度濒临破产边缘。
在危机之前,韩国的财阀虽然庞大,但尚在国家掌控之中,可危机之后,为了活命,韩国直接将优质资产全部摆上了“货架”。
就这样,华尔街的花旗、摩根大通等金融机构蜂拥而入,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韩国银行和企业的股份。
于是,韩国银行的外资持股比例直线攀升到78%,即便是三星这样的巨头,其优先股中外国投资的持股比例也一度高达89%,“汉江奇迹”的果实,就这样被外资无情“收割”了。
此时的韩国,虽然保住了基础的经济框架,但它的经济命脉,却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也正是这样,才催生出了韩国在文化上的“突围”之路……
![]()
难实现的独立
1997年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韩国的经济,也刺痛了它的民族自尊心,面对这样的局面,时任总统金大中提出了这个影响深远的战略——“文化立国”。
毕竟,在制造业面临瓶颈、经济主权旁落的困境下,韩国需要一个新的增长点,更需要一个新的国家名片。
而当时,一部好莱坞电影的收入,就能顶得上韩国卖出150万辆现代汽车,这让韩国的政治精英们如何抵抗得住这种“一本万利”的诱惑?
于是,韩国政府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扶持文化产业,文化预算从1994年的54亿韩元,一路飙升至千亿规模,《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配套法规也相继出台。
从这里其实就能看出,“韩国流行文化”的诞生,从来就不是自然生长的文化现象,反而完全是由国家意志推动、以经济出口为导向的一场“阳谋”。
![]()
1997年,《爱情是什么》在中国央视热播,其受欢迎程度,堪称万人空巷,随后的《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等,更是用“车祸、癌症、治不好”三大法宝,赚足了全亚洲的眼泪。
可还不等电视剧时代终结,“韩流2.0”便紧跟着席卷而来,凭借残酷而高效的“练习生”流水线,韩国娱乐公司,居然直接开始批量“造星”。
东方神起、少女时代、EXO等偶像团体,以其精致的面孔、整齐的舞蹈和洗脑的旋律,迅速占领了亚洲市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是“韩流”的最大消费国。
据统计,仅2016年,“韩流”在中国的总收入就高达1000亿至1500亿人民币,占据了其文化产业出口的绝大多数份额,“韩流”的文化影响力也几乎达到了顶峰。
![]()
可就在这样的大好局面中,韩国却没有着力发展其他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反而因为经济的再次腾飞,自顾自地“膨胀”了起来。
就在同一年,“萨德”入韩事件爆发,导致中韩关系急转直,中国市场对韩流关上了大门,前往韩国旅游的游客数量也开始锐减。
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韩国文娱界来说,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
失去了最大金主的韩国娱乐产业,再次陷入了1997年那样的生存危机,而在这次“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美国的流媒体巨头网飞递出了橄榄枝。
其实这个时候,韩国哪怕是用脚想,也能知道美国企业不会存有什么好心,可偏偏韩国就是个认钱不认人的死心眼,于是,立刻与网飞一拍即合。
![]()
2019年,网飞首部韩语原创剧集《王国》上线,这部融合了古装与丧尸题材的剧集,迅速撬开了国际市场,也让韩国人惊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可以去追求更“高端”的全球路线。
但这份“惊喜”的代价同样是昂贵的。
“韩流”所面对的受众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韩流”过去最大的卖点“文化共识”就不再被网飞重视,反而开始用好莱坞的工业流程,“美化”和重塑“韩流”。
于是,《黑暗荣耀》开始用校园霸凌切入社会议题,《寄生虫》则是拿“阶级差异”揭露出韩国的社会压迫,这些剧集,看似讲述着韩国的故事,实则内核早已被置换。
这就是“韩流”走向全球的真相,与其说它是一场“文化胜利”,不如说是一次成功的“卖身”更为贴切。
可悲的是,现在的韩剧依旧属于韩国,但“韩流”却永远属于了网飞……
![]()
所以,步入“发达”行列的韩国,现在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毕竟,它的每一次“独立”,都在性命攸关的历史节点,被它自己亲手摆在了国家发展的次要位置。
在朝鲜战争期间,面对生存的威胁,它选择依附美国,放弃了军事和政治的独立,换取了“大韩民国”的存续。
在金融风暴的崩溃之际,它选择拥抱华尔街,放弃了经济的独立,换取了“发达国家”的入场券。
面对“韩流”危机,即便这已经是它唯一的出路,它也还是选择了投靠网飞和迪士尼,放弃了文化的独立,只为了换取“全球流行”的虚幻荣光。
![]()
作为“最后一个发达国家”,韩国用近一个世纪的依附,为自己换来了“发达”的虚名,而它在历史、经济和文化上的每一次“妥协”,最终都汇聚成了今天无法“独立”的宿命。
而这个结果就是,它似乎得到了能够得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获得“独立”本身……
参考文献
《从参与建构到范式超越:“韩流”的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再认识》赵月枝、高雨曦、俞雅芸
《“韩流”竞走全球的文化驱动与牵引力》张锐
《“韩流”的挑战》卢思叶
《“韩流”背景下韩国文化产业市场营销发展策略研究》赵春明
《“韩流”飙升,如何化为“韩金量”》文汇报
《韩国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黄璐嘉
《世界流行文化风向标“韩流”何去何从》王珩
《1964年以来首例!联合国贸发会认定韩国为发达国家,文在寅回应》观察者网
《跌出全球“10强”,韩国发生了什么?》新京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