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11月8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演奏厅内座无虚席,一场题为“青春的乐章:与杨燕迪共赏贝多芬”的音乐赏析会在此举办。本次活动由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与译林出版社联合主办,特邀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会长、著名音乐学家杨燕迪教授担任主讲,由盛小华教授主持并担任小提琴演奏,陆师阳老师担任钢琴伴奏。整场活动融合了学术讲解、现场演奏与互动交流,为观众带来一场兼具深度与美感的音乐文化盛宴。
![]()
作为中国西方音乐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杨燕迪教授多年来深耕音乐学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与歌剧研究。他始终秉持“学术为民”的理念,不仅专注于学术探索,更致力于音乐知识的普及与传播,长期推动音乐通识教育与社会美育的融合发展。
![]()
在本次赏析会上,杨燕迪教授以他为《贝多芬》(牛津通识读本)所作序言为引,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精神成长和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这位音乐巨匠的艺术世界。
杨教授将贝多芬置于18世纪以来德意志文化崛起的宏大背景中。他指出,当时的德国在政治上分裂软弱,却在精神文化领域(哲学、诗歌、音乐)追求卓越,以此确立民族身份。贝多芬正是这一“诗哲民族”在音乐上的巅峰代表。贝多芬的音乐深刻体现了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他的作品是对人的价值、尊严和主观能动性的宏大赞歌,充满了对“人”的无穷潜力的自信与渴望,因此具有超越时代的现代感。
杨教授介绍说,贝多芬的作品质量极高:无论是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还是十七首弦乐四重奏,其中都罕有败笔,大量作品被视为该领域的最高典范。贝多芬以高度的理想主义对待创作,反复修改打磨手稿,其严肃认真的态度确保了作品的极高艺术质量。
![]()
在杨燕迪教授的讲解之间,盛小华教授与陆师阳老师联袂演绎了贝多芬《G大调第八小提琴奏鸣曲》。这首作品虽有别于贝多芬最宏大的创作序列,却充分展现了其早期风格的活力与精巧结构。
杨教授对作品进行了导聆,指出三个乐章之间的心理统一性与情绪对比。第一乐章充满力量和活力,第二乐章则以小步舞曲的形式展现贝多芬优雅细腻的一面,第三乐章则回归热烈的民间舞曲风格,整体构成了完整的情感体验。
盛小华教授在演奏前补充说,现代乐器与贝多芬时期有所不同,因此在表现贝多芬音乐中“非自然的强烈冲劲”时会有现代的诠释和挑战。
![]()
本次活动的另一大亮点,是译林出版社最新推出的《贝多芬》中英双语版的首发。该系列丛书源自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以“大家写小书”为理念,邀请全球顶尖学者以简洁精炼的文字,解读人类文明的重要主题。
《贝多芬》一书的作者马克·埃文·邦兹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音乐学教授,专研贝多芬与18—19世纪音乐。本书突破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从“怒容”“理想”“失聪”“爱情”“政治”“作曲”等十一个主题切入,立体呈现贝多芬作为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多重面貌。杨燕迪教授在序言中评价此书为要言不烦、深入浅出的贝多芬指南,并指出其不仅满足了读者对贝多芬生活各个侧面的好奇,也为听者更有针对性地理解贝多芬的作品提供助力。
![]()
本次活动也是南京艺术学院“青春的赛道”系列讲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列自推出以来,已发展成为融艺术教育、学术研讨与思政育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从“战壕里的小提琴”抗战主题音乐会,到“挺膺担当、弦动青春”艺术分享会,再到本次与杨燕迪教授共赏贝多芬,“青春的赛道”始终致力于以音乐为载体,推动青年学生的美育教育与人格塑造。
(出版社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