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掠影——历史、学科与理念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世称“红色甲工”)成立时设置的制糖法学科,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正式组建的华南工学院率先设置糖品物工学和食品工学专业,这两个专业是国内最早设立的食品本科专业。目前,学院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参与)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国家级一流专业)和食品营养与健康3个本科专业,通过了IFT国际专业认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形成了完整且高水平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学科实力雄厚,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在US News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排名中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一(2022,2023),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二(2024),支撑建设的农业科学已进入ESI全球前0.116‰。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4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5人次,“全球高被引科学家”8人,斯坦福全球前2%科学家49人,形成了高层次人才汇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高地。
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卓越的“三创型”食品工程拔尖创新人才,通过思政价值引领、多元实践锤炼、双向国际化培养等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技术素养和跨学科创新能力,为我国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食品与大健康产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育人之道——改革举措与成效
立德树人,筑牢思想根基
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价值体系引领全面熔铸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以思政为魂的人才培养体系,筑牢了为国育才的坚实根基。通过顶层统筹设计、点面联动推进、多方协同发力,创设“三课一体融思政”的素养培育机制,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课程思政教学示例及广泛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制度;通过课程思政、实践赋能、支部联建、服务社会、支教兴农等多元方式,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三创型”人才,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2019年,本科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2年,学院党委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
夯实基础,强化教学“新基建”
在专业建设方面,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建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全英卓越班和未来食品卓越班。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通过IFT国际专业认证(5年认证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第四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专业建设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以及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目前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11门。同时,推进课程体系向多学科、国际化、行业融合转变,开设《新产品设计与开发》、《食品营销学》等校企合作课程6门,建设全英文本科课程18门。依托智慧树、MOOC等平台,双语慕课累计覆盖78所高校、1.6万余名学生,教学资源辐射效应显著。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强化名师引领与团队培育,师资结构持续优化,教学团队实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王永华老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先进女职工”等称号;李汴生老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并牵头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项目(验收优秀);苏健裕老师获得“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其所在团队获第二十五届“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朱思明、肖性龙和李超老师连续援疆,获“广东最美援疆教师”和“援疆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重视高质量教材编写与推广,已获批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中国轻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5本,推动建设一批符合专业特色、内容前沿的自编教材,有力支撑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
在实践条件建设方面,学院着力改善教学科研硬件设施,现拥有轻工与食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虚拟仿真实验室、感官评价实验室、食品3D打印实验室等多个现代食品技术教学平台,拥有教育部食品营养与健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热带特色健康食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淀粉与植物蛋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分子酶学与工程国际合作基地、广东省天然产物绿色加工与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地18个,通过校企协同联合共建了人才实践基地20余个,同时建立了30余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闭环管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建立了基于目标导向(OBE)理念的教学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形成“标准—监控—评价—改进”的闭环体系。该机制覆盖课程教学、毕业要求达成、培养目标实现等主要环节,通过校院系三级督导、学生反馈、用人单位调查等多元途径实施全过程质量跟踪,强化“以本为本”的育人导向,打造“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激发潜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以高水平科研项目牵引,多学科组队协同创新,以竞赛为牵引,推行团队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实践、“院-校-省-国”四级双创赛事,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多项高水平竞赛与项目中表现突出。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竞赛奖励50余项,其中,获得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4项、银奖6项,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2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一等奖2项等。
贡献社会,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学院始终坚持将科学研究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带动提升广大师生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助力精准帮扶、西部援建、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CCTV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50余次权威平面媒体和专业论坛重点推介报道。其中,“云·鲤奶茶诞生记—华南理工大学帮扶育人体系”获第八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与鹤山市结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井几中参生物转化创新研究中心”,为我校首批落地“双百行动”项目;持续支持喀什大学、新疆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等校食品学科建设发展。
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广东省工程技术中心9个,联合研发机构20个,260多项技术在多家企业实现转移转化,参与行业规划、国标行标制定20余人次;近五年来,科研成果在300余家企业得到转移转化,新增经济效益超30亿元。
此外,学院学生家国情怀持续增强,6人次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累计150余人赴西部和基层就业,430余名学生深入云南等西部地区及粤东、粤西欠发达地区开展科教帮扶,助力学校连续八年获评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特色聚焦——育人品牌与亮点
研学融合、赛学融合、校企融合多阶段贯通,实现学科交叉实践育人
学院以高水平科研项目牵引,搭建“院-校-省-国”四级双创赛事体系,以“互联网+”、“挑战杯”、国际iGEM大赛等国内外顶级科技竞赛为抓手,实现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和卓越工程实践教学。进一步依托“五院一园”创新平台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融合,通过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揭榜挂帅项目等构建食品专业特色的“教学—科研—竞赛—实践”一体化平台,形成“三创型”多元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激活育人动能。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励18项、省部级32项。
路径、平台、品牌建设多体系支撑,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学院依托国家外专引智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构建了“路径—平台—品牌”多维联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与全球胜任力。在路径上,建设全英卓越班和本科课程,全英慕课《Food Biochemistry》入选教育部首批国际平台上线课程、首批输出印度尼西亚“一带一路”国际平台线上课程,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开设全校第一个海外名校异地实时课程(《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在平台上,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国际化,先后派出本科生35人参加罗格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2+2、3+1+1项目,组织本科生100余人赴牛津、剑桥、墨尔本、罗格斯等世界一流高校交流学习,同时与香港理工大学签署院级本科生交换协议,推动与泰国玛希隆大学建立校级合作伙伴关系。在品牌上,主导成立“一带一路”中国—东南亚食品科技教育联盟,依托引智基地每年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授课50余次。目前具有国际高校、国际名企学习经历的学生达到50%,已逐步形成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子风采——成长体验与榜样力量
兰坤(202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营养与健康班)
连续三年综测成绩及加权平均分均位居年级第一,先后荣获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明荣奖学金与“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被北京大学录取为直博研究生。累计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广东省攀登计划1项,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铜奖、省级金奖等荣誉,所在团队荣获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团队,实践事迹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媒体关注报道。
“我与学院”感言:华工食品学院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最广阔的舞台。这里有顶天的前沿科技,也有立地的产业实践,请勇敢地去探索、去创造!
麦诗华(2020级 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
在校期间作为组长组建并带领8人团队,聚焦“高附加值功能性淀粉发泡材料”项目,深度参与“挑战杯”、“互联网+”和生命科学三大赛事,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认可,并以共一作者身份在SCI Q1期刊发表论文、第二作者发表专利,获校一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等荣誉,本科毕业后任职于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我与学院”感言:大学四年,我始终以系统性学术规划驱动成长。大二伊始,依托学院SRP项目,主动邮件联系并加入刘宏生导师课题组,开启了在食品科学,特别是淀粉基材料领域的探索。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的广阔平台!
谢庆彤(201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3班)
曾任学院团委组织部负责人、学院学生会主席、追光音乐剧社行政部负责人,曾获国家奖学金、何镜堂科技创新奖,发表多篇SCI论文;获评2020-2021年度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学生会骨干、“十大学生共青团员标兵”,提名十大三好学生标兵;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等。通过新加坡国立大学“3+1+1”联合培养项目赴境外深造,目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在读。
“我与学院”感言:在学院的导师制下,我们得以深耕学术;在活跃的学生活动中,我们学会合作与表达。感谢华工食品学院,提供了成长和展示的舞台,让我们成就了更完整的自己。
擘画未来——展望与愿景
面对新征程和新使命,学院将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重要契机,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力推进食品+AI、医工交叉等跨学科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全力打造面向国际一流、服务国家战略的“三创型”食品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及食品大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万芝力 崔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