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App迎来关停潮”的话题刷屏网络。中国银行宣布将逐步停运旗下信用卡App“缤纷生活”,成为首家关停独立信用卡App的国有大行。而且今年以来,北京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机构也陆续关停部分直销银行或信用卡App。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数据,2024年已有25款金融App主动注销备案。
![]()
图片来源网络
银行集体“砍App”的原因需要追溯到移动互联网早期的“流量焦虑”。十几年前,为抢占线上入口,银行普遍采取“一业务一App”的条线思维——信用卡、理财、贷款等业务纷纷推出独立应用,有的银行旗下App数量一度多达十几个。
这种野蛮生长模式很快暴露出问题。对用户而言,不同App之间操作不互通,登录密码、资产信息无法同步,办理跨业务时需要在多个应用间来回切换,操作十分麻烦。这就导致社交平台出现1万条“银行App太多”的吐槽,还有不少App沦为“高下载、低活跃”的僵尸应用。
对银行来说,维护多个App的成本高昂,毕竟每款应用都需要独立的开发、测试、推广团队和服务器资源。更严重的是,分散的App导致“数据孤岛”,加大了风险监测与合规管理的难度。2024年就有超过25家银行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被监管通报。
与此同时,用户行为数据也印证了多App策略的失效。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3至2025年间,手机银行用户单机单日使用时间从4.93分钟降至2.70分钟,使用次数也从4.54次下降至2.86次。央行数据显示,信用卡数量已连续11个季度下滑,三年内减少9200万张。银行业务重点从“重获客”转向“重留存”,将功能整合进主App,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理性选择。
![]()
图片来源网络
这场“瘦身运动”不仅是市场选择,也是监管引导的必然结果。央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推动“集约化运营”,整合分散渠道,实现风险可控与成本优化。监管导向从追求“数量”转向注重“质量”,推动银行将分散的“小舢板”整合为统一的“航空母舰”。
在这方面,招商银行已凭借“一个App战略”走在行业前列。招行很早就洞察到用户要的不是“多入口”,而是“一站式体验”,从2010年推出手机银行开始,逐步将App打造成覆盖金融、生活、财富管理的生态平台。截至2021年中,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达1.58亿,月活超6100万,人均月登录近11次,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图片来源网络
未来的手机银行将不再只是交易工具,而要成为用户的“财富管家+生活助手”,实现资产配置、生活服务与线下网点的无缝衔接。
这场银行App的“关停潮”,本质上是行业告别“数字化焦虑”后的理性回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