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 结 杨 凌
文|王 标
![]()
我的杨凌情结,不仅仅是因为我少年时曾在那里读过三年中专,更重要的是在我长期从事农业工作生涯中,对于这座古代和现代农业高地的关注。
上世纪八十年代菊花盛开的日子,我告别家乡父老,踏上西去的列车,去省农林学校去上学。当时的杨陵火车站就称武功火车站,这让当时新到杨陵的人短时间内弄不明白。至于现在把示范区叫杨凌,把原来的杨陵区称杨凌,那也是上世纪末以后的事了。
初来乍到,让你意想不到的是,这里是武功县的一个名叫杨陵的公社,而真正的武功县却在距这里十多公里的普集镇。这种莫名其妙的称谓颠覆了我所有想象,好像没有什么稀奇。这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与陇海铁路平行,以火车站分为东西两段,东段较为热闹,有几个稍大一点的商铺,夹杂着照相馆、影剧院,人气略显旺些,西段除了杨陵公社所在地外,只有几个个体流动摊点。出了火车站往北穿过商业街还有一条不算阔绰的道路,路的中段,一个很不起眼的邮电所搀扶着无精打采的医院面向南晒着太阳。
那天接新生的校车就是从这条路上经过的。因为已是夜晚,隐约记得路边有几盏萧瑟的路灯苟延残喘地向外散发出清冷的光。车子拐上西农路时,一派灯火辉煌的世界便展现在眼前。东西两边科研院所里办公楼上投射出来的灯光,照在路边的桧柏上,英姿飒爽,昂首挺立,犹如两列整齐的仪仗,夹道欢迎新杨陵人的到来。这里好比隋唐时期长安城里的朱雀大街,不很繁华,但也尊贵。听接新生的学长说,路的北头连接着西农大,南头连接着农科院。路东是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所在地,路西为省农林学校和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第二天吃过早点,几个新来的学生结伴到街道上溜达了一圈,一是熟悉环境,二是买些小的日用品。其所见所闻,让你如坠五里雾中。坊间有戏言:武功不武功,杨陵不杨陵,普集不普集。原来,这里属武功县所辖的重要火车站,是武功县与外界联络的核心通道,后来武功县由现在的武功镇所在地迁到现在的普集镇,渐渐地杨陵就恢复了本来面目,随着杨陵国际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高新农业示范区管委会的设立,杨陵便改为杨凌了。
出农校大门左拐,大约百米,便来到西农的五台山下。五台山是杨凌人对西农南大门外坡道的雅称。拾级而上,要经过5个大的台阶和155个小台阶,5个大台阶象征着西北五省,155个小台阶则代表着建校时西北五省的155个县。这些台阶不时地向人诉说着当初建设者“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凌云壮志和不懈努力。两边成群结队的绿树和点缀开来的奇珍异草,像是写给西农学子“畅想进行曲”上的音符,激励她们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
步入西农大门,另有一番景象扑入你的眼帘。高大挺拔的松柏,整齐划一的女贞树篱,把学院自然划分成若干个板块,细细看来,堪比苏州园林之精到。站在三号教学楼前,你仿佛站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胜利广场上,威武而自豪。这时,你若能在此照张相的话,那是再风光不过的事了。这幢具有中俄建筑风格的教学楼,据说1934年奠基,1936年建成,是西农的地标建筑。楼前有戴季陶先生题写的奠基碑,碑文“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彰显西农精神,成为西农的历史文化根脉。
徜徉在西农的大院里,每一个细枝末节,都会让你感受到它既往的辉煌和未来的使命。各种流派的建筑,巧布于五彩缤纷的花海与绿树之间,若不是有几个手持书本的男女学生漫步在那里大声地朗读英语外,你还误以为在游览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这种难能可贵的奢华,足见当初建设者的良苦用心和决心,从另一个角度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历史的宠儿,深深地打上皇家的烙印。
走出西农南大门,站在五台山上向南远眺,秦岭苍翠如屏,渭河晶莹似练,三级台原的地貌,宛若三秦大地的缩小版,集陕南的稻作农业,关中的粮作农业,陕北的旱作农业为一体,为系统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平台。以陕西为载体,重点突破,辐射西北,引领全国。这时,你或许能明白西农大建设于此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样解释杨凌虽然有些道理,但显然忽视了这里人文情怀。其实,但凡有杨凌情结的人都知道,早在4000年前,这里是古邰国所在地。传说周祖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先周农耕文化。这块土地史称三畤原,周人在这里设畤祭祀先人后稷,开历代封建帝王祭天祀地之先河。更有渭水、漆水、湋水各司其职,分别护佑着三畤原的农业生产,不失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
如果地形说足以说明西农之所以落地杨凌的客观原因,那么后稷教农稼穑更赋予这块土地的神圣与灵耀。据说,当初的建设者们除此之外很大程度上考虑到这块土地人杰地灵,是造就人才的好地方。
杨凌不是有了西农才神圣,而是上苍早就给予它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独有的地理优势。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将领、伏波将军马援就出生于今杨陵的毕公村。马援出身官宦世家,祖上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后归顺东汉光武帝刘秀,其军事生涯贯穿东汉建立前后,以“马革裹尸”“老当益壮”的豪情著称。杨陵人马融设帐传经讲学,更是在历史上传为佳话。三国时的杨凌豪杰马超,英武绝伦,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凌的马氏文化,世代相传,成为杨凌地域文化的基因。我想,当初的西农建设者们也会把此作为主要的文化依据的。
再说,隋文帝杨坚之所以死后能埋葬在这里,不是说仅仅看好这里的自然地形,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文风水。隋文帝可谓历史上的好皇帝,他推行均田制,创立科举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强化中央集权,为以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勤于政务,体恤民情,深受人民的爱戴。西方有人这样评价他,说中国历史上出了两个有影响的皇帝,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隋文帝。更有人把他与欧洲的查理曼大帝相比较,说罗马帝国灭亡之后3个世纪,查理曼大帝统一了大半个西欧。汉朝亡后3个半世纪,隋文帝统一了中国。要说在这两个人中,隋文帝影响更大。单凭这一点,就值得后世人的敬重仰慕。由此看来隋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伽罗同葬于此,说明此地风水绝佳。刚上农校那时,我曾约同学一起瞻仰过隋文帝泰陵,从外观看,它形似覆斗,方正有余,相当规整,足以看出隋文帝的丰功伟绩。人民永远敬慕他。
话说回来,杨凌(陵)正是隋文帝泰陵的存在,才得以名分。中国以皇帝陵命名的地方很多,我不敢说西农大就是冲着杨陵这块风水宝地而来,但敢肯定的是,冥冥之中总希望它的存在能给杨陵带来好运。从历史上来看,隋文帝毕竟是一位为国为民办实事的好皇帝,好皇帝必然带来好福气。最起码能加深杨凌的文化底蕴,丰富杨陵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杨凌承载了西农大的历史厚重,杨凌因西农大而驰名中外。曾有朋友问我,下了火车到西农大怎么走?我说,下了火车全是西农大,这里是中国农业科研的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在国内同等院校中就名列前茅,多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先天传统优势,以农学、植保、园艺等专业为重点,以旱作农业为抓手,集教学、科研、推广为一体,克难攻坚,勇攀高峰,已努力发展成为中国旱作农业的硅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示范区共同建设的未来农业研究院的启动施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升级为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等,愈发突显了杨凌在中国未来农业发展中将起到核心的推动作用,不愧被称为中国农业“国家队”这一头衔。
作为农业人,常来杨凌是工作的本分。自从1994年10月18日,由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举办的首届“中国杨凌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以来,几乎每年至少来一次杨凌。杨凌成为农技推广的风向标。随着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一年一度的杨陵农高会更名为“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旨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快速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目前,杨凌已成为中国旱作农业核心之核心。
多少年过去了,杨凌已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牵挂,它是我生命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回回梦里回到杨陵,尽管梦境中气势恢宏的农展馆记得不是很清,但西农的三号教学楼依然清晰可见。
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杨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我们这些怀有杨凌情结的人来说,无论有多大的变化,只要西农的三号教学楼在,那里就是永远的牵挂。因为在我们这一代杨陵人心里,西农三号教学楼就是杨凌农科城的化身,是农业科技的化身。
上个月农高会期间,我特意去了一趟杨凌,约了几位老同学、老朋友,重走了一回西农路,重上了一回五台山,拜望了三号教学楼。随后找个面馆落座,几个人四个小碟一壶酒,每人两根蘸水面,吃得满嘴留香,流连忘返。临走时,大家共同约定,每年农高会必来杨凌一聚,这就是杨凌情结。
前几天,偶遇渭南市农科院的小麦育种专家。他说,近年来,随着中国400米等降水线向西北方向推移,黄淮、华北旱情缓解,利于夏玉米、大豆等生长,南方地区降水节律紊乱,梅雨期缩短,旱期延长。全球变暖下,青藏高原积雪和陆地冰川加速融化,高原上空的气温变得更高东亚地区的低空南风加速,将更多水汽输送到我国北方地区,促使形成北方气候多雨带。据报道,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年来频繁出现暴雨等降水现象,加之,40多年来,在沙漠边缘实施“沙漠锁边工程”,使水土条件优化,间接促进降雨量增加。由此看来,大自然急剧发生的变化,犹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值得我们很好地去思考它,去研究它。
杨凌之于农业,有如中国航天之于陕西,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中国的旱作农业领域,杨凌也如中国的辽宁舰和福建舰,集各项高精尖技术为一体,成为国之重器,为祖国农业的健康发展,乘风破浪,保驾护航。
“仓廪实而天下安,农业兴则百业昌”。且看今日杨凌,不再自豪于钟灵毓秀,而是骄傲于凌云冲天。明日之杨凌,必将成就梦想,刷屏全球,一定会为世界奉献出更多惊艳绝伦的“高光时刻”!
2025年11月10日于渭南漱心岛
作者简介:
![]()
王标,大学学历。国家公职人员。爱好旅游、文学创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