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节目里的一番话,把电影圈里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东西,背后那些不那么好看的现实暴露了出来。
那句直言不讳的批评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代表着一种长期存在的职业观点:演员也有自己的艺术判断和劳动尊严,不该被当成完成导演构想的单纯工具。
这类话一出来,现场那些习惯于礼貌和谄赞的面孔显得格外醒目。
讲清楚人物背景更方便理解。
何赛飞,从戏曲出身,台上台下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表演里讲的是角色的内心与情感,这种路子让演员在创作时不会迷失自己的判断。
刘嘉玲的路径不太一样,早年也是拼命干活的年轻演员,后来一步步走到圈子里的前排,不仅积累了作品,也积累了关系和地位。
![]()
王家卫的片子有很强的个人风格,需要通过特定的影像语言与节奏来实现,他对演员的要求也非常高,常常需要重复很多次拍摄来达到他想要的感觉。
梁朝伟和他合作多年,他既受过磨练也把磨练变成了自己的武器,能在导演的框架里跳出自己的那一套表演。
有一个细节很重要:综艺节目是公共场合,是给观众看的。
节目组会把话题设计得温和一点,更容易引发共鸣。
参与节目的人也会考虑到这点,很多时候他们在台上的说法既是表演的一部分,也是职业策略的一部分。
大多数嘉宾对导演说好话,那既是对艺术成就的认可,也是在维护一种职业关系。
可是这一次,有人没有按常规走,她把演员的创作权和被工具化的现象直接摆到了大家面前,这种不同声音显得特别坚决也特别难得。
![]()
如果退一步,把关注点放到拍摄本身,就会发现所谓“磨炼”有两面。
年轻演员在职业早期往往忍受很多,是为了学到东西、为了有机会演。
可当这些“磨炼”变成常态,甚至以牺牲演员的心理和身体为代价时,问题就出现了。
一个健康的创作生态应该是导演和演员之间相互尊重、共同探索,而不是单方面的压榨与顺从。
导演的工作是提供整体的艺术方向,演员的工作是把人物活起来,二者本应互补。
在现实中,职业身份变化会改变人的发言方式。
还记得那些曾经被逼得崩溃的新人吗?
随着阅历和地位上升,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说话的方式会变:有的人选择继续低调守护圈里的人脉,有的人选择发声坚持艺术原则。
![]()
刘嘉玲的转变,体现了在行业里站稳脚跟后的不同选择:维持现有的合作关系,巩固已有的资源和声望。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策略,是对职业安全的考虑。
何赛飞的选择则是坚持一种职业原则:不愿意用所谓“磨炼”掩盖对演员创作主体的忽视。
影视行业里的权力结构决定了话语权的分布。
导演如果被过度神化,演员的声音就容易被压下去。
作者电影理论把导演放在中心位置,这有其合理性,导演确实承担了很大的艺术决策责任。
但电影不是单人独奏,演员的情感投入和解读对最终效果有决定性影响。
若导演的权威演化为一种排斥演员专业判断的机制,那么电影的多样性和演员的创造力都将被牺牲。
这次节目引发的讨论还触及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如果长期以牺牲演员创造空间换取导演个人风格的偏向,年轻演员会丧失成长的机会,行业创新也会受到限制。
一个健康的行业应当提供既能保证导演艺术追求,又能尊重演员劳动和创作权利的环境。
否则,对于长期参与创作的人来说,成就感和尊严会慢慢被侵蚀,最终影响到整个行业的艺术活力。
最后要说的是,这场公开的争论并非要否定导演的价值,也不是要制造个人间的对立。
它的价值在于把注意力拉回到创作的本质:电影和戏剧本该是集体艺术,需要在尊重分工的同时保留对每位参与者创造性的尊重。
节目里那句刺耳的话像是一面镜子,让观众看到光鲜下的阴影,也提醒行业思考如何在艺术追求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