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斜阳西下,厨房里却是另一番热闹。72岁的刘大妈,躺在沙发上有些无精打采,手边躺着一包早已落满灰尘的糖果。自打查出血糖偏高,家里人劝她“再别吃甜的了,老年人吃糖,就是在慢性自杀”。于是,她下定决心,一口甜食都不碰。
半年过去,朋友说她精神差了,睡眠变浅,还莫名心烦。刘大妈也纳闷:“戒了甜,明明想着身体会更好,怎么反而一天比一天觉得累?”你是不是也听过“戒糖=长寿”的说法?这个看似绝对的健康常识,真有科学依据吗?老人该不该吃甜,到底有没有“减寿”风险?
平心而论,“甜食伤身”在老年群体中已经成了普遍观念,但这背后涉及的科学逻辑,远比你想象的复杂。据中国营养学会2022年发布的老年健康调查,76%的中老年人相信“只要甜味避免,血糖就能稳如老狗”。
其实,糖是人体大脑和红细胞唯一优先利用的能量来源之一。过度限制糖分摄入,极端戒糖,不但难以长寿,反倒可能造成营养不良、机体能量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心慌、乏力等症状。
国家卫健委2021年最新版《居民膳食指南》也明确强调:老年人适量增加碳水和糖类摄入,有助于脑力、体力恢复。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历时10年,随访2.1万名老年人的队列研究发现,那些每天摄入糖分低于30克的老人,认知功能衰退的风险高出12.4%,而与之相反的低龄过量进糖人群,则糖尿病、代谢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
这说明什么?糖不是“毒药”,而是“双刃剑”。拒绝一切甜味,和“放纵大吃大喝”同样危险。比“绝对值”更重要的,是“量”与“质”的智慧取舍。
![]()
首先要明确,如果一个老年人因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被医生要求严格控糖,那必须遵医嘱。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人来说,极端戒甜可能带来的负面变化值得重视:
能量摄入锐减,基础代谢降低
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老人每日能量摄入减少15%左右时,体重减轻速度明显加快,同时出现乏力、慢性消耗、肌肉流失等现象风险升高42%。能量赤字大,还可能引发基础代谢率下降,免疫和恢复力变差。
情绪波动,记忆力减退,心理不适
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临床数据统计,过度控糖老年人群体中,有32%反映情绪低落、焦虑、夜间易醒。短时间内能量不足,会被大脑识别为“轻度饥饿”,导致认知与记忆力下降。
![]()
营养吸收障碍,肠胃健康下降(重中之重)
很多人不知道,减少糖分摄入后,老年人往往也会低估主食、蔬果中“天然糖”的必要摄入。结果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消化与免疫受到影响。长期观察显示,对照组糖分极低老人,肠道益生菌活性下降18.7%,出现便秘、腹胀、营养不良等问题的比例显著升高。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第3点:“天然糖”,比如水果、全谷物、薯类中的糖分,对改善肠道功能、促进微生物多样性,非常关键。如果只把焦点放在“所有甜味都绝不沾”,其实是因噎废食,得不偿失。
既然绝对戒甜不靠谱,难道老年人就可以肆意吃糖、喝饮料?当然不是!以下3个实用建议,是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权威推荐,专为中老年健康定制:
![]()
选择天然糖分,优先水果、全谷物代替纯糖零食
建议老年人每日水果摄入150-250克、全谷物类主食每顿占比30%-50%,既可满足口感,也为大脑、身体提供必需能量,还能通过膳食纤维调理肠胃。大枣、苹果、山药、南瓜,都比奶油蛋糕、糖果更适宜做“甜味来源”。
限制添加糖,每日摄入不超过30克为宜
根据2022年版膳食指南,老人每日糖分可控制在25-30克以内,相当于一小勺白糖或两勺蜂蜜。切忌因为一时口舌之快放纵自己,更忌长期“无糖主义”导致营养空缺。
合理搭配主食,避免将“戒甜”理解为戒碳水
许多老人一戒糖,就以为饭也要少吃,实则大错特错。主食、杂粮中的复合碳水,是稳定血糖、辅助胰岛素分泌的关键。可选用低升糖指数(GI)的杂粮饭、燕麦、小米粥等,既满足甜味,又降低代谢压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