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苏联航空工业心脏”的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如今在战火中沦为一堆废墟。
它的命运跌宕起伏,就像一个悲剧,而这部剧的导演不是别人,正是马达西奇自己和那些短视的决策者。
“活该”,这两个字眼听起来有点狠,但用在该被抛弃的“马达西奇”身上,却显得如此贴切。
![]()
马达西奇1907年就成立了,比苏联成立还早,在苏联时期,它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支柱,专门生产涡扇、涡桨、涡轴发动机,不管是米系列直升机,还是安124、安225这种巨型运输机,用的都是它家的发动机。
那时候的马达西奇,在全球航空圈都是响当当的存在,产品卖到90多个国家,“动力沙皇”的名号可不是吹出来的,就连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在不少发动机技术上都得靠它。
比如米系列直升机用的TV3-117发动机,性能稳定还便宜耐用,俄罗斯自己搞了个替代品,折腾了半天也没能超越;还有专门给无人机用的AI-450S涡桨发动机,以及安225用的D-18T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都是马达西奇的独门绝技,俄罗斯至今都造不出来。
![]()
按说有这么厚实的家底,就算苏联解体了,马达西奇也该能活得不错,可问题就出在乌克兰独立后的一系列操作上。
苏联解体后,马达西奇落到了乌克兰手里,成了国家的宝贝疙瘩,一度撑起了乌克兰航空出口总额的一半。
那时候俄乌关系还没彻底闹僵,俄罗斯是马达西奇最大的客户,很多俄军装备的发动机都得从这儿买,双方互相依存,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彻底撕破脸,还对俄罗斯实施了国防产品禁运,这一下直接断了马达西奇的生路。
要知道,俄罗斯市场占了它订单的绝大部分,没了这个大客户,订单骤减,资金链很快就断了,工厂开始停工裁员,眼瞅着就要破产。
![]()
这时候的马达西奇,就像一个捧着金饭碗的乞丐,守着顶级技术却找不到饭吃,处境相当尴尬。
就在马达西奇走投无路的时候,中国企业伸来了橄榄枝。
2016年,北京天骄航空开始和马达西奇接触,提出了一个相当有诚意的合作方案:出资2.5亿美元收购公司56%的股份,之后还会追加5.5亿美元的投资,用于技术升级和工厂改造,不仅能帮马达西奇还清债务、恢复生产,还能帮它打开庞大的中国市场。
对当时的马达西奇来说,这绝对是救命稻草,既能拿到急需的资金,又能找到稳定的市场,简直是双赢的好事。
![]()
那时候双方谈得很顺利,眼看就要成交,可没想到,美国突然跳了出来横加阻拦。
美国之所以要搅黄这笔交易,心里打得算盘很清楚。
航空发动机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技术门槛极高,中国一直在这方面寻求突破,而马达西奇的技术正好能帮中国解决“心脏病”问题。
美国怕中国掌握这些技术后,在航空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威胁到自己的技术霸权,所以死活都要阻止。
为了达到目的,美国开始给乌克兰政府施压,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博尔顿亲自跑到基辅,明确警告乌克兰,如果敢把马达西奇卖给中国,就会影响西方的安全,还威胁要切断对乌克兰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支持。
![]()
与此同时,美国还抛出了诱饵,承诺给乌克兰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诱惑乌克兰放弃和中国的合作。
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乌克兰政府彻底慌了神,完全没了自己的主见。
本来这只是一笔正常的商业合作,对乌克兰经济和马达西奇的生存都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乌克兰偏偏把它当成了讨好美国的投名状。
2018年,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突然突击搜查了马达西奇的工厂,借口要调查“非法转移技术”,虽然最后啥证据都没找到,却冻结了股权交易,让合作陷入停滞。
之后,乌克兰反垄断委员会又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这笔收购案,完全不顾商业契约精神。
![]()
2021年3月,泽连斯基政府更是直接宣布将马达西奇国有化,没收了中企已经持有的股份,彻底撕毁了合作协议。
这一波操作下来,中国企业前期投入的3亿多美元打了水漂,只能向海牙仲裁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乌克兰赔偿45亿美元,可现在的乌克兰连自己都顾不上,根本没有赔偿的能力。
乌克兰以为抱上了美国的大腿,马达西奇就能起死回生,可现实狠狠打了它的脸。
美国承诺的援助要么缩水,要么迟迟不到账,就算到了也大多被用于军事开支,根本没给马达西奇投入一分钱。
而西方企业对马达西奇的技术根本不感兴趣,觉得它的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标准也不符合欧美的要求,没人愿意接手。
![]()
马达西奇被国有化后,失去了中国的资金和市场支持,产能一路暴跌,到2023年利用率还不到15%,只能靠拆卖生产线勉强维持。
更讽刺的是,乌克兰为了向美国表忠心,还以“叛国罪”逮捕了马达西奇的总裁博古斯拉耶夫,理由是他向俄罗斯提供发动机。
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清除异己的政治操作,毕竟博古斯拉耶夫一直是中乌合作的积极推动者。
这样看来,我们虽然收购马达西奇失败了,却也因祸得福,彻底坚定了自主研发的决心。
![]()
之前我们确实想通过合作快速获取先进技术,但这次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求不来的,只能靠自己。
于是,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攻关,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长江-1000A涡扇发动机实现量产,让国产大飞机C919摆脱了对国外发动机的依赖;涡轴-16发动机成功装备直-20直升机,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现在的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可以说,马达西奇的拒绝,反而倒逼中国实现了技术自立,这恐怕是美国和乌克兰都没料到的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