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唯珂
11月的云南,普洱、保山的咖啡园里,红果连片挂满枝头。晨露还没褪去,咖农们就背着竹篮穿梭林间,指尖划过饱满的果实,清甜的气息随风散开。
这片土地孕育了全国98%以上的咖啡产量,却曾长期困在“原料低价出口、成品高价进口”的循环里。咖农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手里的豆子卖不上价,而国人想喝杯好咖啡,还得依赖进口成品。
如今,这样的日子正在翻篇。花田萃从2020年开始扎根云南,在普洱、保山建起种植庄园,从种豆到销售全链条把控;四只猫起步于2013年,建立德宏芒市、普洱的基地,2015年就入驻拼多多打开线上市场。
这两家本土品牌带着对咖啡的热爱,把山间的红果酿成杯中醇香,悄悄改写着云南咖啡的产业生态,这颗曾被贴上“边陲廉价豆”标签的果实,也渐渐有了属于中国味的底气。
![]()
植艺双兴: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升级
本土企业与云南咖啡的羁绊,从重新读懂这片土地开始。
在花田萃普洱的合作种植基地,创始人郭磊记得,最初和咖农合作时,不少人还在用种玉米的思路种咖啡——一亩地挤着几百棵树,枝叶缠在一起不通风,病害多,结出的豆子又小又容易发霉。
花田萃和咖农一起调整。主力品种卡蒂姆的植株间距拉到1.5至2米,每亩只种320棵左右,再按8×8米的间距栽上遮阴树。这样一来,每天的光照时长刚好控制在5小时,卡蒂姆长得精神,豆子的饱满度和风味都明显提升。
为了打破“云南只能做商业豆”的偏见,花田萃还小范围试种瑰夏、铁皮卡等精品品种。试种周期长、成本高,可看着试产的瑰夏豆杯测分数慢慢涨到86分,团队更确定了一个想法:云南的土地能种出好豆子。
郭磊说:“云南多的是咖啡种植黄金带,高海拔、大昼夜温差,让这里的咖啡豆颗粒饱满、风味浓郁,只要管理得科学,一点不输国际产区的品质。”
四只猫在种植合作上,则更看重让咖农放心。
在普洱市的基地,创始人陈莎带领团队通过举办咖啡采摘节、与咖农长期合作建立信任,并承诺保底收购价、统一收购标准,避免咖农因价格波动改种其他作物;同时通过企业对豆子品质的要求,间接引导咖农优化种植管理,保障双方共赢。
以前,咖农总怕豆子卖不上价,宁愿砍了咖啡树种水果;现在四只猫承诺保底收购价,还定下统一的收购标准,只要豆子达标就不压价。
普洱咖农万美林种了40亩咖啡,以前卖给中间商,每公斤只能赚几块钱;跟四只猫合作后,收购价高了,精品豆还能多赚钱,去年收入比前年多3万多元,今年打算再扩种5亩,提起咖啡种植就有底气。
![]()
这和野鸭塘河谷咖啡厂长李明春熟悉的工艺路径一致,他作为厂长,把咖啡工艺分得清楚:“传统就是日晒、水洗,现在延伸出蜜处理、厌氧,商业豆用机械化无水脱皮与烘干,快还没杂味;精品豆得靠晾晒,蜜处理酸甜适中,适合刚入手冲的人,但容易变质,只能小批次做,国际上都少见。”
好豆子是种出来的,也是酿出来的。种植端打好基础,加工工艺的升级才让云南咖啡的风味真正破圈,而新电商平台的订单,成了推动工艺升级的关键力量。
花田萃2022年3月入驻拼多多前,加工基本只敢用传统水洗工艺。那时候订单量小,复杂工艺的产品怕卖不出去。入驻后,“万人团”“百亿补贴”带来海量订单,日订单量稳定在5000单以上,成了品牌线上的核心阵地。消费者想要的风味越来越多样,有人爱热带水果香,有人喜欢焦糖回甘,花田萃索性开始研究日晒、蜜处理等工艺。
现在走进花田萃的加工厂,两条生产线忙得有序。一条是机械化无水脱皮线,处理商业豆,40小时就能完成从鲜果到干豆的加工,能有效避开杂味;另一条是精品车间,工人手工挑出成熟度一致的红果,用日晒或厌氧发酵工艺慢慢处理,虽然效率慢,却能留住更丰富的风味层次。
这些尝试不仅让产品更受欢迎,还带动咖农跟着调整——什么时候采摘、怎么管理果树,都得配合不同工艺的需求。花田萃电商负责人洪彬说,海量订单不只是打开了市场,更让企业有底气升级工艺,以前云南咖啡豆只有水洗一种做法,现在日晒、蜜处理都用上了,风味图谱比以前丰富多了。
四只猫的工艺革新,则主要为贴合健康这个需求。为了做出口感清爽、没添加的冷萃液,四只猫引进低温烘干设备,就怕高温破坏了咖啡的风味;针对羽衣甘蓝奇亚籽咖啡、西梅芭乐火龙果咖啡这些果蔬风味产品,还专门调整研磨工艺,让果蔬粉和咖啡粉能更好融合,冲泡时不会结块。
四只猫线上负责人罗晨表示,过去云南咖啡多靠水洗工艺,风味单一;现在工艺多了,产品能满足大家对健康、新奇的需求,线上订单反馈很直接,企业得跟着快速调整,才能留住用户。
除此之外,线下“主理人咖啡”的热潮,也让产业升级有了更直观的场景。
在昆明南强街巷的云咖实验室,店长用花田萃的蜜处理卡蒂姆冲煮咖啡,热气里飘着淡淡的芒果香;菜单上80%的产品用的是云南豆,还会标注豆子来自花田萃还是四只猫的基地、用了什么工艺。
越来越多线下店这么做,消费者喝到喜欢的风味,会主动到线上搜同款豆子,形成“线下体验、线上复购”的闭环。这个闭环不仅让更多人知道云南咖啡,还帮两家企业更精准地抓需求,再反过来优化上游的种植和加工,让整个产业链越转越顺。
消费焕新:新电商装下中国味日常
国内咖啡市场的变化,给了云南咖啡创新的空间。
几年前,市场还分两极:传统速溶咖啡因为含植脂末、白砂糖,慢慢不被注重健康的人喜欢;现磨咖啡一杯要二三十元,还得专门去门店,上班族、宝妈想喝杯咖啡都不方便。花田萃敏锐地抓住这个缝隙,想做好喝、方便、不贵的咖啡,更想让咖啡里有中国味。
全国各地的茶桌,成了花田萃创新的灵感源。
团队把大红袍、乌龙这些名优茶和咖啡结合,做出茶咖产品。不用加风味糖浆,靠真材实料的配比,既有茶的醇厚,又有咖啡的香气。首款大红袍茶拿铁一上市就受欢迎,这也让花田萃坚定了走“中式风味咖啡”的路。
![]()
花田萃线上渠道负责人洪彬解释,用茶风味当引子,能大大降低大家尝试咖啡的门槛,喜欢喝奶茶或纯茶的人,自然会对乌龙拿铁、桂花拿铁好奇,愿意买来试试。后来,茉莉、橙子、葡萄等风味咖啡陆续推出,顺着中国人的味觉偏好研发,让更多人觉得“咖啡也能喝得很亲切”。
四只猫则把目光放在健康与新奇上。
市场调研时发现,很多年轻人想喝咖啡,却怕不健康、味道单调。团队索性把云南本土的果蔬融入咖啡,研发出羽衣甘蓝奇亚籽咖啡、西梅芭乐火龙果咖啡。羽衣甘蓝里的膳食纤维、西梅的助消化,让一杯咖啡跳出“只用来提神”的局限。
罗晨说,拼多多上年轻消费者多,这个群体不爱传统美式,就喜欢新鲜风味,所以四只猫在口味创新上花了不少功夫,这些新品上线后,月销量常能突破50万杯。不少人买了之后,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冲泡方法,用牛奶冲西梅芭乐咖啡、用气泡水搭羽衣甘蓝咖啡,间接带动更多人尝试云南咖啡。
李明春也注意到这种消费变化,“以前村里大爹大妈不喝咖啡,现在年轻人带回来挂耳,他们也会试着冲,说比喝茶方便,还不影响睡眠”。
新电商平台的赋能,让云南咖啡真正走出小众圈,走进更多寻常家庭。
花田萃入驻拼多多,一是因为平台年轻用户多,二是“多实惠、多乐趣”的理念和品牌很合——咖啡不该只是功能性产品,还该有乐趣,能分享,给人情绪价值。入驻后,县域市场的热情超出预期。平台数据显示,很多人都是通过9.9元的试饮装,第一次喝到云南咖啡。四川绵阳有位消费者,连续3个月复购花田萃的挂耳咖啡,评价道“早上冲一杯很方便,比奶茶健康”。
针对平台上的年轻妈妈群体,花田萃还推出“悦己时光”系列便携冷萃液,能快速溶于冷水或牛奶,让新手妈妈在忙碌中也能喝到一杯有风味、能补能量的咖啡,这款产品上线后很快成了爆款。洪彬说,现在咖啡消费早就不局限在门店,办公、健身、户外都能喝,挖掘这些细分场景的需求,就是品牌的机会,而拼多多刚好帮品牌触达了这些用户。
四只猫2015年就入驻拼多多,看着平台和云南咖啡一起成长。
早期电商红利期,四只猫靠高性价比和新奇风味积累用户,9.9元10包的挂耳咖啡、29.9元的果蔬咖啡礼盒很受欢迎。罗晨说,以前有人觉得咖啡是城里人的饮品,现在乡镇的消费者也会下单,给孩子备考提神,觉得“比功能性饮料健康”。
平台的补贴,也让云南咖啡的消费门槛降了不少。进口挂耳咖啡一包要十几元,四只猫的产品几块钱就能买,更多人愿意尝试,慢慢认可了云南咖啡的品质。
线下文旅体验的拓展,还让咖啡从饮品变成了潮流生活方式。
在保山的比顿咖啡庄园,游客能亲手摘咖啡果、学手工脱皮晾晒,还能尝到用花田萃豆子做的咖啡果皮茶;在临沧的秋珀庄园,亲子家庭可以体验从生豆筛选到烘焙的全流程,最后把自己做的咖啡装盒带回家。
2024年,云南14家省级精品咖啡庄园共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消费者在体验中爱上云南咖啡,再到线上搜花田萃、四只猫的产品,形成“线下体验、线上复购”的模式,既扩大了云南咖啡的影响力,也让两家本土品牌被更多人知道。
平台赋能:让好咖啡卖得省心买得放心
临近双十一,云南咖啡企业的电商团队少了往年的焦虑,多了几分从容,这背后是新电商平台简洁高效的运营模式在发力。
花田萃线上负责人洪彬说,以前在传统电商平台做双十一,光研究满减规则、算优惠力度就得花大量时间,还得投高价广告费,忙到最后效果未必好;入驻拼多多后,后台操作简单,上传新品只要几分钟,比其他平台快6倍,报“万人团”“百亿补贴”这些活动也不用专人琢磨规则,省了不少事。
更让人省心的是退款率降了很多。因为平台补贴透明、产品描述真实,消费者下单更放心,花田萃往年双十一后退款占比约10%,现在基本控制在3%以内,售后压力小了不少。洪彬介绍,拼多多的智能化操作系统比其他平台简单,不用费太多人力,逻辑和操作都直接,不管是运营、客服还是设计,都能快速上手,不用长期磨合。
四只猫的双十一准备更注重灵活,拼多多海量订单的归集让生产成本降低,消费者日常即可享受大促价,不用大量囤货,也减少了工厂在短时间大量备货的压力,消费者下单后,企业直接从云南的基地或加工厂发货。
罗晨说,去年双十一,四只猫备货量比往年减少30%,资金占用成本降了,还避免了产品过期的风险。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咖啡——对新鲜度要求高,消费者收到近期加工的豆子,风味更好,复购率自然也高。
花田萃在拼多多的运营团队也有所精简,5个人就能应对日订单近6000单的需求,换成其他平台可能需要20人,人力成本省了75%。洪彬解释,拼多多的推广逻辑很直接,不用复杂的人群圈选或链接优化,只要产品品质达标、价格合适,就能快速拿到流量。比如一款爆品,当天推广、次日报百亿补贴、第三天就能上活动,销量增长的周期比其他平台短很多。
对消费者来说,双十一买云南咖啡最大的感受是“不折腾”。成都有位二孩妈妈,平时没精力研究大促规则,今年双十一看到花田萃的冻干咖啡补贴后价格直降,不用凑单直接下单,第二天就收到货,冲泡后味道和昆明咖啡馆里的一样,之后就成了花田萃的常客。
这种“商家省心、消费者放心”的局面,本质是平台“直连产地”模式的成效。
花田萃、四只猫的咖啡从基地到消费者手里,只经过一次加工和仓储,少了多层经销商加价;四只猫的果蔬咖啡用的是云南本地原料,采购成本也有优势。平台把中间环节省下来的成本,一部分让利给消费者,一部分留给企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海量订单正在持续反哺上游产业。
花田萃根据平台用户反馈调整生产计划,发现大家更喜欢“低酸高甜”的豆子,就增加蜜处理工艺的比例,还和咖农合作优化水肥管理,进一步降低豆子酸度;四只猫根据果蔬咖啡的销量,扩大羽衣甘蓝、西梅等原料的本地采购,既降成本,又带动更多农户种特色果蔬。
郭磊说:“通过平台能清楚看到市场需求,避免盲目生产;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让云南咖啡产业不用盲目扩张,能朝着品质更优、贴合市场的方向走。”
花田萃还根据拼多多用户的反馈,新增了2条冷萃液生产线;四只猫也加快了果蔬风味咖啡的研发,预计2025年推出5款新品。两家企业的调整,也带动了上游种植结构优化,越来越多咖农开始种精品豆或特色品种。
![]()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优质咖啡品种种植面积约15万亩,占比12.5%,比2021年翻了一倍,卡蒂姆一品独大的局面正在慢慢改变。
如今,花田萃的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走进东南亚,年销售额达千万美元;四只猫也在尝试开拓新西兰、澳大利亚市场,通过经销商把云南咖啡铺进当地线下超市。但它们始终扎根云南:花田萃每款新品研发后,都会先在普洱庄园试喝调整,直到贴合中国人的味觉;四只猫每份订单包装上,常会标注“云南咖啡”,想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云南也能种出优质咖啡。
从1904年第一株咖啡苗在云南宾川栽种,到如今126.7万亩咖啡园遍布滇西南;从过去跟着国际市场看价格,到现在花田萃、四只猫们自主研发创特色,云南咖啡的百年历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2024年,云南咖啡农业产值近50亿元,同比增长13%,精品率达31.6%,精深加工率达8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企业用市场化的脚步,一步步推着云南咖啡走出“低价标签”的局限。
咖啡的味道,从来不止一种。或许未来某一天,当人们提起咖啡,除了埃塞俄比亚的日晒豆、哥伦比亚的水洗豆,还会想起中国云南的茶咖与果蔬咖。那是独有的中国味道,藏着云南土地的馈赠,也藏着中国人把日常偏爱装进杯子里的智慧。
从山间红果到杯中醇香,云南咖啡走的不只是一条产业升级路,更是一条把中国风土酿成日常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