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
11月8日,中国地名学会2025年度学术工作会议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围绕“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入研讨,并系统总结了2025年度学术成果,发布2026年工作计划,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地名方案”。中国地名学会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胜三出席会议并讲话,学会执行会长、代理秘书长陈士国主持会议。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如兴及唐进、马元林、杨晓东、杨师、朱江华、范正利、程万松等学会学术委员会主要成员,赵天民、项玉章等特聘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名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王涛、赵建明、易清传、黄晓翔、穆俊、于元平等参与学术交流。
王胜三作了《中国地名学会2025年度学术工作报告及2026年度学术工作计划》。据了解,过去一年,中国地名学会紧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地名经济”基本定义的发布,明确了地名经济依托地名文化资源,通过产业融合与价值转化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构建了文化资源、产业载体、价值转化三个维度的理论框架,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
陈士国表示,地名蕴含的经济价值,不仅能够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差异化竞争。在新时代背景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根据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创新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实践探索方面,学会组织实施“地标产业赋能计划”,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推动地名文化溯源与区域品牌建设。围绕北京小汤山康养、江苏滨海白首乌、浙江金华金线莲等特色产业开展的专题研讨,形成了“地名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发展格局,为地名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明年,中国地名学会将以“地名经济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深化中国地名发展史研究,构建“历史—文化—经济”三维分析框架;推动地名文化与乡村旅游、数字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开展地名经济与区域特色产业的案例研究,提炼可推广的发展模式;还将出版《中国地名发展史》系列丛书,为地名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地名作为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其经济价值正日益凸显。地名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能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新动能,既避免了产业同质化竞争,又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地名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如兴,作为《地名经济基本定义》的主要起草者,被授予中国地名学会2025年度学术工作特别贡献奖。
学会副秘书长李坤阳及秘书处各组成部门负责人、分支机构代表参加会议。
来源:中国地名学会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汪鸿琴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