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7点,小区的广场舞结束后,王大妈和几位老姐妹坐在长椅上闲聊。她突然回忆起邻居李叔家的一连串变故:夫妻俩加上两个儿子和一个媳妇。
全家有五个人在半年内相继被查出肠癌,而让人费解的是,他们在肠癌筛查前,大便都极其正常,没有出血、腹泻或者便秘,平时体检也没发现什么异样。
这个消息像一块石头落入水面,惊得大家久久说不出话。最让大家疑惑的是:“都说查大便,没查出什么毛病怎么可能还会得肠癌?”李叔的一句话让在场人心头一紧:“没早筛,等发现就晚了!”
![]()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总觉得自己大便正常就等于肠子没问题?殊不知,早期肠癌80%以上没有明显异常症状,光看大便颜色、形状甚至频率,距离“未雨绸缪”还差得远。
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变化,加之中老年人免疫力逐年下降,我国每年新增结直肠癌患者近56万(国家癌症中心数据),而早筛率却不足20%。
肠癌真的可以悄无声息地夺走健康,别让“能吃能拉”成为拖延筛查的借口。
那么,为什么大便看似正常,肠癌却悄悄“潜伏”?终究是哪些信号容易被忽略?怎么科学守住健康底线,提前发现风险?今天这篇文章就带你一探究竟尤其是第3点,绝大多数人从没留意过,读完你一定会想赶紧筛查!
![]()
很多人坚信:只要大便没异样,肠癌离自己很远。实际上,这恰好是结直肠癌最可怕的地方早期无特异症状者比例高达80-90%。也就是说,即使每天大便如常、无腹痛、无便血,也可能已悄然埋下癌变隐患。
哈佛医学院一项对两万人随访10年的队列研究显示,超过70%早期患者仅通过“无症状筛查”才被发现。癌症早期,肠道内的肿瘤或息肉体积极小,不容易影响粪便形态或肠道功能,人的“感觉雷达”很难捕捉。
只有等到病灶长大,压迫、糜烂、出血,才可能出现便血、腹泻、下腹痛等明显不适,这时多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陡增。
![]()
比“能不能排便”更重要的是,肠道壁上微小的病变无法凭直觉察觉,只有肠镜、粪便DNA检测等专业手段,才能真正揭示隐匿风险。很多人终生未做过肠镜筛查,只等症状出现才去就诊,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医生反复强调结直肠癌是最容易通过早期筛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常见癌症之一。坚持按照官方推荐体检节奏,“定期开展肠道早筛”,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以下健康转变:
癌前病变可大大提前干预
结直肠息肉、腺瘤等癌前病变,通过早筛能在癌变前5-10年发现(中国肿瘤早诊早治指南),及早切除后,绝大多数可防止向癌症演变。
![]()
治愈率显著提升
中国肠癌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早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降至不到40%。一年一次筛查,对高危人群而言,就是争夺生存主动权。
减少多余医疗花费与痛苦
晚期肠癌治疗动辄十余万,生活质量严重受损。按时筛查往往只需数百元,且整个过程安全、快捷、疼痛可控,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大幅下降。
让家人免于“家庭型风险”
结直肠癌有一定家族聚集性。如果家中直系亲属曾患肠癌,其他人患病风险可增加2-3倍。家族早筛,不仅保护自己,也是给最亲的人上一道“安全锁”。
![]()
45岁以上或有家族史者,必须定期筛查
国家癌症中心官方推荐:45岁及以上中国成年人,或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无论是否有便秘、便血、腹痛症状,每3-5年应主动接受肠镜检查。有疑问时,也可以先做大便潜血、粪便DNA检测。
生活作息和饮食双管齐下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杂粮,如燕麦、红薯,减少红肉、腌制类食品,每天适量运动(快步走30分钟),都是降低肠癌早期风险的有效方法。
![]()
警惕“隐性信号”及时就医
即便大便基本正常,如果近期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腹部肿块、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也要及时去消化专科面诊,别盲目自诊自疗。
鼓励家属同行筛查,形成健康共识
在发现亲属有肠道息肉或癌变时,其他家人应一起赴院筛查,把握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大好窗口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