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蒋介石重新复出后,带领北伐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虽然在济南受到日军的威胁,但总体看起来也算是获得了北伐战争阶段性的成功。由于日军的态度明显,蒋介石也不好继续北上对奉系展开进攻,于是开始着手对内部进行清理和安稳。
敢问路在何方
当时的北伐军势力驳杂,这里面不仅有老蒋从黄埔带出来的嫡系部队,同时还有各方军阀加入的派系部队。
这里面,北方有冯玉祥、阎锡山,南方有桂系,唐生智。如何削弱这几方军阀的力量,成为老蒋的当务之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偏偏朝着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桂系下手了。
等到老蒋二次上台之后,以唐生智为主要军事力量的武汉政府基本上就分崩离析了。武汉两大军事支柱,张发奎南下对付起义部队,而唐生智则被排挤出部队。
与此同时,唐生智的旧部盘踞华北地区,也被广西新桂系的白健生都接管了。于是在北伐阶段性胜利之后,新桂系李宗仁坐镇武汉,而白健生则坐镇华北。广西双子星,一时间掌握了让老蒋心惊胆战的地盘和武装力量。
![]()
在当时的形势看起来,如今的新桂系势力庞大,不好处理。如果打压地方势力从新贵系开始着手,想起来是会吃瘪的,那么老蒋为什么还一定要从新桂系开始下手呢?
高人支招
老蒋这一角色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人物的影子,这个人就是杨永泰。
本人一直认为杨永泰在蒋介石的1933年之前,决策圈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怎么对付国内其他军阀的问题上,杨永泰具有相当强的发言权和能力。
杨永泰其实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他是从晚清一直过渡到民国的。所以在他的身上,还会看到传统读书人那种习得屠龙术,卖与帝王家的思想。而杨永泰本人也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苏秦一样,把自己的那一套主张在各大实力派头领之间游走推销。
![]()
在遇到蒋介石之前,杨永泰的自我营销之路并不顺利,从孙先生到广西桂系,并没有人真的觉得杨永泰这一套切实可行。直到后来,熊式辉向蒋介石推荐了杨永泰这个落魄的读书人,他才开始在中国民国初期的政坛中大展身手。
杨永泰是晚清秀才出身,这就决定了他对中国古代的历史相当熟稔。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政治文化占据了很大的位置。而像杨永泰这样醉心于权谋的读书人,自然对这些东西如数家珍,了如指掌。所以在蒋介石在考虑如何削藩问题的时候,杨永泰就特别有发言权了。
距离民国时期最近的古代朝代就是明清两大朝代,而在明清两朝中,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削藩案例,一个是朱允文削藩,另一个就是康熙皇帝削藩。
![]()
两个皇帝削藩的思路不同,则导致结果也是完全迥异的。明朝朱允文削藩先从势力弱小的藩王开始下手,偏偏实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在北方盘踞,却没有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等他在处理南方几个小藩王的时候,动作过火,引起众怒,反而给了北方燕王朱棣清君侧的口实。
康熙皇帝这边情况就更为复杂了。朱允文面对的好歹都是同姓藩王,都是自己的叔叔。但是康熙皇帝这边可都是些异性藩王,他们可都是当初从晚明时期实打实投降的,军事力量相对雄厚,军事经验也相对丰富。
所以康熙政权思来想去之后,就决定对其中看起来最为强大的吴三桂先动手。而对于耿精忠和尚可喜则采用拉拢分化的手段,让他们和吴三桂保持距离。同时康熙皇帝又想方设法让陕甘总督王辅臣保持中立。如果当初王辅臣真的响应吴三桂的话,康熙皇帝的这次削藩行动还真就是结果难料了。
![]()
大操盘手杨永泰
而康熙皇帝削藩的局势,放在民国时期的看,又非常之相似。吴三桂和广西新桂系处在差不多的位置上,而他们的盟友陕甘地区军事力量也同样在关键时候作壁上观。
而且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颇深的杨永泰,处理起新桂系来简直就是庖丁解牛。他甚至没有让蒋介石和新桂系的部队有太多交火,使用金钱攻势就将新桂系内部拉拢分化的四分五裂,以至于新桂系最为精锐的第7军在金钱攻势下战力崩坏。
而在其操盘拉拢下,小诸葛白健生在华北也遭遇部队哗变。要不是廖磊等人拼命带着他化妆逃走,恐怕等待白健生的就是另外一番命运了。
![]()
事实证明,当年老蒋的选择的确是正确的。如果当时他不对新桂系动手,而对其他小军阀下手的话,新桂系必定会去救。那样,蒋介石面对的就是一个战力完整的桂系,其压力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这次对新桂系处理得当,才会让老蒋有能力对北方的冯玉祥和阎锡山二人动手,这就是民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中原大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