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康林大道纵贯南北,把惠民县国有沙窝林场分成东西两部分。东区是森林旅游区,西区为科研实验区。一手抓“景”,一手抓“产”,不断向社会输出优质生态产品和科研成果。“分类经营”改革,分出了发展活力,改出了新天地。
![]()
沙窝林场,顾名思义,林场所在地曾是一片风沙飞扬的沙荒地。1950年,为治理沙害,惠民县委县政府建立国有沙窝林场,面积7200亩。
林场主要树种是刺槐和加拿大杨,是全省最大的刺槐杨树混交林区。森林覆盖率85%。在平原地区如此原生态森林景观在全省都极为罕见。2012年被批准为孙子故里省级森林公园。虽名为森林公园,一直没有开展森林旅游,林场始终处于半死不活状态。
2018年,惠民县对林场班子进行调整。新班子为充分挖掘林场优越的资源、景观优势,确定了“东景西产”分类经营发展思路。加强科学研究,强化资源保护,发展林下经济,做足森林康养旅游文章,拓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所谓“东景西产”,即林场东片区以原生态森林景观为基础,以孙子文化为主线,打造森林生态旅游新业态;林场西片区以科研为主,建立种质资源库,发挥良种繁育、科技推广等国有林场公益性作用。大力发展苗木、林下经济等产业,增强林场可持续发展能力。
“林场2400亩刺槐林,为六十年代中期所栽植,是全省最大的刺槐林区。此外,林场内现有树龄达60余年的1000余株加拿大杨,这是森林公园的主体。”林场场长韩小利说,“这是我们的宝贝,林场职工要全力护好这片山东省最大的刺槐杨树混交林区。”
![]()
近几年沙窝林场明确 “生态优先、保育结合” 核心方向,按不同的生态保护分区制定差异化管控规则,聚焦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通过推进退化林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改良等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提升森林景观质量,发展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围绕森林康养、森林运动、自然教育、研学科普、休闲娱乐等板块,开发观鹭台、跑马场、百鸟园、精品民居等特色森林旅游康养项目。建设环场健康养生步道、林草种质资源标本馆、森林音乐广场、重走长征路党性教育基地等旅游康养产业基础设施,打造集观光旅游、森林康养、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实践教育、职工疗休养、体育运动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已经有《国色芳华》《绝顶富贵》等多部影视作品把沙窝林场作为取景地。
在林场西部林区,主打科研,通过土壤改良,承担国槐白蜡等其他耐盐碱林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评价及选优利用等工作,充分发挥良种繁育、科技推广等国有林场公益性作用。
林场与山东省林科院、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等单位合作,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库。近几年,分别建立了白蜡、国槐、楸树、杜梨省级资源库。目前,资源库已累计收集保存楸树 383 份、杜梨 152 份、白蜡 306 份、国槐 221 份,近 10000 株苗木,初步构建起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今年,惠民县楸树、杜梨林木种质资源获评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这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杜梨林木种质资源库。今年林场申报的11个杜梨新品种已被农业农村部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受理。
![]()
近年来,林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快速发展。除了楸树和杜梨,沙窝林场2021年还被确定为国槐白蜡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2023年入选全国国有林场种苗基地试点单位。同时建立了青檀、楸树、梓树、白榆、元宝枫、杜仲等乡土珍贵树种繁育示范基地,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珍贵乡土树种。
林场依托与省科研力量合作,积极开展高价值乡土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以及新品种选育利用工作,先后制定了绒毛白蜡播种育苗技术规程、白蜡嫁接育苗技术规程等5项技术规程(标准),获得山东省林业成果转化奖2项。
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林场科学谋划、稳步推进发展林下经济,与公司合作共建,发展林下种植丹参、黄芩、红薯,林下养殖蚯蚓,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惠民县沙窝林场通过“分类经营”,实现了山绿、场活、业兴的新局面,走向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从全省国有林场中的“后进生”变成了“优等生”,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作者 赵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