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澳门大学艺术与设计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军教授应邀做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大麓名师讲堂”,以“从‘东方’意象、东方之‘子’到人类之‘树’——达·芬奇与‘东方’问题再研究”为题作专题讲座。讲座由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少波教授主持。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黄啸等嘉宾出席活动,与出版社代表、美术学院百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
△李军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李军教授援引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的观察指出,达·芬奇绘画中的某些线性表达与欧洲古典传统存在“巨大差别”,却在本质上接近南宋陈容《九龙图卷》等中国绘画的视觉逻辑,由此引出达·芬奇艺术与东方美学之间的深刻渊源。
在具体意象分析中,李军教授系统梳理了A.E. Popham、田中英道至谢明良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达·芬奇所绘“龙”形象与中国传统中龙纹、麒麟乃至祥瑞“白泽”之间存在形态与观念上的联系。他表示,达·芬奇在笔记中提出的“借物组合”创作方法论,与中国画论中“拼合成形”的思路不谋而合;其素描中漩涡状、螺旋状的笔法运用,更体现出一种与东方艺术相通的宇宙动态观。
![]()
△李军教授讲座现场。
李军教授进一步将达·芬奇的“败墙构图法”——即画家从污渍斑驳的墙面上发现山水、人物场景的创作方法,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画家陈用之通过凝视破布、激发想象而悟得“活笔”的故事并置。他表示,这两种方法论的深层共鸣在于主张艺术家顺应物质表面的自然理路,“巧于因借”而非“随心所欲”,从而突破创作定式,实现与更宏大宇宙之理的对话。随后,围绕“云”的母题,李军教授以曼特尼亚作品中图式化的云彩为例,推测其可能经由伊斯兰艺术(如“穆罕默德登霄”题材作品)传入地中海文化圈。但他指出,达·芬奇并未止步于图式挪用,而是通过流体力学研究走向“再物质化”,将云、水、风理解为同一物质循环中的不同形态。这种基于科学观察的深刻把握,在精神层面与中国艺术所追求的“天趣”与“活笔”高度契合。
讲座最后,李军教授就近年来学界关于达·芬奇生母或为东方女奴“Caterina”的学术争论展开探讨,在比较“本地农女”与“东方女奴”两种假说的证据后,坦言更倾向于后者的文化解释力。他总结道,无论血统真相如何,达·芬奇的艺术实践本身已构成一个超越东西方界限的宏大象征:从连接欧亚的桥梁草图,到手稿中树木、血管与河流支干的类比研究,再到《蒙娜丽莎》背景中与人物交融的远山,无不体现着“东方与西方,本是同一棵人类之树上不同的分枝”这一深刻理念。
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就跨文化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与达·芬奇研究的前沿议题等与李军教授展开深入交流。李少波在总结发言中,首先对李军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高度评价本场讲座为理解文艺复兴艺术提供了全新视角,对推动艺术史研究的跨文化转向具有重要启示。讲座最终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通讯员曾麟茹 摄影刘烨 蒋语卉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