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进行打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毁灭
这番话,赤裸裸,不加掩饰,直接把核战争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电影剧本里的终极恐惧,血淋淋地摆在了全人类的面前。
说起梅德韦杰夫,很多人的记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那个曾经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起按下“重启”按钮,笑容温和、举止文雅的俄罗斯总统,似乎还是那个愿意与西方世界进行理性对话的法律学者。可谁能想到,俄乌冲突的炮火仿佛彻底重塑了他的灵魂。
如今的他,成了社交平台上最著名的“鹰派代言人”,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强硬,甚至让一些老牌的军方硬汉都自愧不如。
他的每一次发声,都像是在给全球紧张的神经再拧上一圈,而这一次,他直接触碰了那个最危险、最不可逾越的红线。
为什么偏偏是这四个国家?梅德韦杰夫的点名并非随口一说,背后是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串联起了这场冲突中俄罗斯眼中的“罪魁祸首”。乌克兰,自然是首当其冲的目标,作为战场所在国,在俄罗斯看来,它是西方用来削弱自己的直接工具。
而德国和英国,则被定位为欧洲大陆上最积极、最危险的“煽动者”。特别是德国,这个曾经因历史原因在对俄政策上相对谨慎的国家,在2025年顶住压力,向乌克兰提供了具有深远打击能力的“金牛座”巡航导弹,这被莫斯科视为一次根本性的背叛和挑衅。
英国则更不用说,从“风暴阴影”导弹到持续的情报支持和军事顾问,伦敦的立场一直比华盛顿更为激进。
至于美国,在莫斯科的视角里,它就是这一切的幕后总导演,是那个出钱、出枪、出情报,试图将俄罗斯彻底拖垮的“黑手”。梅德韦杰夫的核威胁名单,实际上就是一份俄罗斯眼中的“敌对势力核心清单”。
这番言论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并非完全脱离现实的个人咆哮,而是与俄罗斯官方的核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俄罗斯在2020年修订的《核威慑领域国家政策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当国家生存受到威胁时,或者即便遭到常规武器攻击但国家主权面临危险时,俄罗斯保留使用核武器的权利。梅德韦杰夫的帖子,正是将这一原则进行了最极端、最通俗的解读。
他等于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你们不要以为我只是在吓唬人,我们的法律里就写着这一条,当常规战争打不赢,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按下那个红色按钮是完全“合法”的。这种将极端威胁“合法化”的尝试,比单纯的叫嚣更让人不寒而栗。
那么,为什么总是梅德韦杰夫来扮演这个“黑脸”的角色?这背后或许是一种精妙的权力分工与政治表演。
在俄罗斯的政治生态中,总统普京往往需要保持一种相对沉稳、克制的国家元首形象,而梅德韦杰夫,作为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则拥有了更大的言论自由度。
他可以肆无忌惮地抛出最激进、最震撼的观点,测试西方的反应底线,为克里姆林宫的外交博弈制造筹码。
他就像一个挂在棋盘上的“疯狂皇后”,可以随时冲出,打乱对手的阵脚,而真正的“国王”则可以稳坐后方,观察全局,做出最有利的决策。这种“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的策略,让外界始终难以捉摸俄罗斯的真实意图,从而在心理上占据主动。
然而,这种核边缘政策的游戏,玩得越久,失控的风险就越大。每一次类似的威胁,都在消解着全球核不扩散体系的基石,都在让“核武器不可用”的默契变得脆弱。
当核威胁从一个被严格禁忌的话题,变成一个可以被频繁挂在嘴边的日常外交工具时,世界离真正的灾难也就不远了。
梅德韦杰夫的帖子,无疑给正在犹豫是否要进一步升级对乌克兰援助的西方国家,出了一道极其艰难的选择题:是继续加码,冒着可能触发核战争的风险,还是选择妥协,眼看着乌克兰的防线被一点点蚕食?这盘棋的每一步,都可能通向完全不同的结局。
这究竟是一个大国在面临绝境时的真实战略宣告,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意图用恐惧来瓦解对手的联盟?
梅德韦杰夫的“末日宣言”,是俄罗斯最后的底牌,还是仅仅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场白?在全球政治这个高风险的赌桌上,他刚刚把所有筹码都推到了桌子中央。现在,轮到全世界来思考,该如何应对这前所未有的局面了。对于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豪赌,你又有什么看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