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草圣(林散之)文化第三代传承人 李长生
![]()
林散之先生(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
![]()
林筱之先生(1928年10月—2023年1月16日)
岁月流转,墨香不散。当时间的指针指向草圣林散之先生诞辰127周年之际,恩师林筱之先生也已远行近三载。两位先生,一位是开宗立派的艺术巨匠,一位是薪火相传的传道宗师,他们以笔墨为桥、以师道为魂,在近现代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此刻追思先贤、感念恩师,那些浸润着智慧与风骨的艺术箴言,那些彰显着品格与坚守的人生轨迹,依然清晰如昨,给予后学无尽的启迪与力量。
一、草圣风骨:德艺双馨的艺术丰碑
林散之先生的名字,早已与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巅峰成就紧密相连。他不仅以“草圣”之名彪炳史册,更以高尚的人品、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后世敬仰的精神标杆。先生天资慧敏,学识渊博,于书法、绘画、诗文、经史、古文辞等诸多领域皆有深厚造诣,却始终保持着笃学不倦的初心。九十余载人生岁月中,读书、著述、作画、写字无一日间断,用终身践行着“学问之道无穷尽,要学得深,问得多”的自我期许。即便步入晚年,他仍不知老之将至,手订日课、按时完成,这份对艺术与学问的执着,令人动容。
![]()
散之先生的艺术,始终坚守着独立的品格与纯粹的追求。他的书画以鲜明的艺术个性立足,不投时好、不随流俗、不近功利,早岁虽识其价值者甚少,却能安于寂寞,在艺术大道上执着探索。更为可贵的是,他始终强调书品、画品与人品的统一,为后学留下了“多读书、广见闻、有胸襟、勤习苦”的四句箴言,字字珠玑,成为滋养后辈的精神养分。
“多读书”是先生对后学的首要期许,他明确指出应研读古今论画之书、金石碑版、古人诗歌、笔记小说与历史经典,以学识筑牢艺术根基;“广见闻”则要求后学兼具文人之神悟、作家之绳墨、习俗之洞察、师传之精髓,于天地万物中汲取创作灵感;“有胸襟”需做到不贪浮华、轻视图财、心无俗忧、自拟先哲,以豁达气度滋养艺术格局;“勤习苦”更强调朝夕染翰、多观名迹、着意临摹、到处写生、力祛偏弊,以勤勉践行艺术理想。这十二字箴言,既是先生艺术人生的总结,更是留给后世的精神座右铭。
在艺术实践上,散之先生是真正的“通人”。他对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的考察研究,在画史上堪称空前,坚守恩师黄宾虹“五笔七墨”之说,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精华的集大成者。他打通书画界限,将书法笔法融入画法,以神来之笔赋能书法,又以文字学滋养诗词,以经世之学深化文字学,最终融会贯通、一以贯之。他秉持“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理念,兼具文人风骨与高节,不仅在书法上悟得“一笔”之妙,更构建起独特的美学体系,其成就远非“画家书法”所能概括。
世人皆知散老画名卓著,却往往忽略其书法艺术的深厚造诣。实则先生书法道法自然、炉火纯青,已臻化境,是民族审美精神的生动体现。他对书法的执着,源于对书画法理的深刻洞察——“凡流芳百世的大画家,首先必定是位大书家,单纯地为画画而画画者,到头来只能成为画匠而已”。这一见解,经由其子林筱之先生转述流传,深刻揭示了书画同源的艺术真谛。散老将“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奉为作画准绳,终其一生临碑读帖、穷研书理,其画名之盛,实乃书道之功。
先生的草书艺术,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钟情于三代古文字的自然之美,将篆籀用笔的凝重奇诡、曲绕变化融入书作,自谓“妙悟一波三折,便是从钟鼎中来”。其草书不依赖表面牵丝连带,而于笔势和字形的上下承接中彰显连贯气势,尽显晋唐风范。字与字倚侧展落、飘若游云,分朱布白讲究理法,于沉着稳健中含秀逸,挥洒自如间见风骨。线条柔中含刚、点画含蓄古奇,如沙中藏金;中锋运笔浑圆内敛,顿挫涩进如百年枯藤,富蕴金石之气。看似粗头乱服、不拘小节,实则暗藏自然大美,恰如陆维钊先生所赞:“散老书篆,点画如飞鸟、游鱼,活活泼泼。看他的金文堂幅,满纸直似图画,硬是画家之笔。”
在书法理论研究上,散之先生同样成就斐然。他重视理法却不泥于理法,提出“不沾沾于理法,而超出于理法者,又不得不求于理法之中,方不蹈于虚无寂灭”的深刻见解。他对笔法的研究尤为精到,在总结前人经验与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笔法五字诀,成为书法学习者的重要准则。“平”如锥画沙,要求笔笔送到、用力平均,平实中见崎崛;“圆”如折钗股,强调中锋运笔、圆浑挺劲,婀娜中含刚健;“留”如屋漏痕,追求行笔沉著、自然含蓄,忌浮滑不遒;“重”如高山坠石,讲求力能扛鼎、举重若轻,沉着中见灵逸;“变”则是在坚守法理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尽显艺术生机。这五字诀辨证统一,将书法用笔的精髓阐释得淋漓尽致,为后学指明了方向。
二、师道传承:筱之先生的薪火之光
![]()
如果说林散之先生是一座巍峨的艺术高峰,那么林筱之先生便是连接这座高峰与后世学人的桥梁。作为散之先生的长子与得意门生,筱之先生不仅深得其父艺术精髓,更以一生践行师道,将散之先生的艺术理念与人格精神传承发扬。如今先生逝世已近三载,但其温润的教诲、严谨的治学态度,仍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弟子心中。
筱之先生自幼承庭训,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研读经史、临习书画,不仅习得精湛技艺,更传承了散之先生淡泊名利、笃学不倦的品格。他深知父亲艺术的珍贵,毕生致力于散之先生书画艺术的整理、研究与传播。无论是对散之先生书画作品的鉴定、修复,还是对其艺术理念的阐释、弘扬,筱之先生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常常向弟子们转述父亲的教诲,将“多读书、广见闻、有胸襟、勤习苦”的箴言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后学既要精进技艺,更要涵养品格。
在艺术实践上,筱之先生恪守父亲“书画同源”、“书品即人品” 的理念,其书法既得散之先生的笔墨神韵,又形成了自身温润醇厚、舒展自然的风格。他始终强调,学习书法不可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从临摹古人碑帖入手,夯实基础,再结合自身感悟融会贯通。他常说,父亲的艺术成就,源于其深厚的国学底蕴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写修养、画经历”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要义。这种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让他在教学中始终注重引导弟子全面发展,不仅传授技法,更鼓励弟子多读书、广见闻、修胸襟。
筱之先生的一生,是传承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后学,对待弟子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无论是书法笔法的精妙之处,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他都倾囊相授。他以自身行动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真谛,让散之先生的艺术精神得以代代相传。如今,虽然筱之先生已然远行,但他培养的弟子们已然成为传承散之艺术的中坚力量,这便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散之先生曾说:“诗、书、画合一,不朽也。”筱之先生用一生践行了这一理念,他不仅在诗书画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高尚的人格、无私的奉献,让“不朽”的艺术精神得以延续。他是散之先生艺术的忠实继承者,更是后学眼中可敬可爱的恩师,其师道风范与艺术品格,同样值得永远缅怀与敬仰。
三、墨香永续:后学的追思与践行
127载岁月沧桑,未能磨灭草圣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光芒;三载光阴流转,更让我们对恩师林筱之先生的思念愈发深沉。两位先生虽已先后远行,但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彪炳史册的艺术作品,更有融于笔墨、见于人格的精神财富,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更是激励后学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
作为后辈学人,我们感念两位先生的教诲与滋养,更肩负着传承与弘扬其艺术精神的责任。我们当以散之先生为榜样,学习他笃学不倦的治学态度,沉下心来读书、临习、研究,夯实艺术根基;学习他不随流俗的艺术品格,坚守初心、淡泊名利,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真、善、美;学习他辨证统一的艺术思维,深刻理解书画同源、书品即人品的真谛,实现技艺与品格的共同提升。
我们更当以筱之先生为楷模,传承他薪火相传的师道精神,既要精进自身技艺,更要乐于分享、无私奉献,让散之先生的艺术理念惠及更多后学者;学习他严谨务实的治学作风,对待艺术一丝不苟,对待传承兢兢业业,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思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在林散之先生诞辰127周年暨林筱之先生逝世近三载之际,我们重温两位先生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风范,心中充满无限崇敬与感恩。相信在两位先生精神的指引下,后学们必将砥砺前行,以笔墨践行初心,以传承告慰先贤,让草圣的墨魂永远长存,让师道的光芒永远照亮艺术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