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耳光大赛”火了,不是因为体育,而是因为血腥;不是因为技艺,而是因为流量。
当通背拳传人赵鸿刚,在擂台上被一巴掌扇晕倒地、口鼻流血的画面传遍全网时,有人喊“真爷们”,有人刷“太刺激”,更多人点开视频只为看一眼“人被打懵的瞬间”。
![]()
而这场闹剧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可能落下永久脑损伤,是一个传统武术门派被推上风口浪尖,更是一场拿命换流量的畸形狂欢。
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人敢说不。武僧一龙公开表态:坚决反对中国人参与这种反人类、反体育、反常识的“比赛”。
他坦言,两年前就有机会参赛,报酬不高,风险极高,但他断然拒绝——不是怕输,而是不屑。他说:“这不是搏击,这是互殴;这不是竞技,这是自残。”
![]()
可悲的是,在短视频时代,尊严抵不过一个爆款视频,健康换不来十万点赞。太多人把出名当成人生唯一出口,把被看见当作活着的证明。练没练过功夫不重要,有没有资质不重要,只要敢上台挨一巴掌,就能收获百万关注、品牌合作、直播打赏。
于是,有人怂恿弟子参赛,美其名曰“弘扬武术”;有人明知危险仍往上冲,心里盘算的却是“万一火了呢?”
但扇耳光大赛哪是什么体育项目?
它起源于东欧酒馆里醉汉斗狠,本质就是用最原始的方式互相伤害。没有护具,没有规则,没有技术含量,只有赤裸裸的头部撞击。
![]()
医学研究早已证实:反复遭受耳光冲击极易导致脑震荡、听力损伤、视网膜脱落,严重者可致死或成植物人。这哪是比赛?分明是赌命。
更讽刺的是,这类赛事在国内被包装成“硬汉挑战”“抗打测试”,甚至被某些网红吹捧为“传统武术实战检验”。
可真正的武术讲究“止戈为武”,讲究以巧制胜、以德服人,何时教人主动迎着巴掌上?赵鸿刚的惨败,不是武术不行,而是把武术拖进泥潭的人,根本不配谈武德。
一龙说得透彻:“格斗有抱架、有移动、有防护,而扇耳光就是站着不动让人抽。”前者是千锤百炼的技术,后者是赤手空拳的赌博。
![]()
一个职业拳手打上百场比赛尚且小心翼翼,扇耳光选手打十场就可能落下终身病根,这根本不是勇气,是无知;不是血性,是愚蠢。
可现实是,劝诫声再响,也挡不住流量的诱惑。平台算法偏爱冲突,观众嗜好刺激,资本追逐热点。只要还有人愿意为几百块出场费赌上健康,只要还有账号靠“被打视频”涨粉变现,这类赛事就不会消失。
甚至可能愈演愈烈:从扇耳光,到头撞头,再到更极端的“人体极限挑战”……
这时候,一龙这样的声音尤为珍贵。他本可以借势营销,凭“抗打”人设收割流量,但他选择站出来泼冷水。不是保守,而是清醒;不是迂腐,而是担当。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影响无数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把擂台当舞台、把伤疤当勋章的孩子。
真正的强者,不是能挨多少巴掌,而是在诱惑面前守住底线,在喧嚣之中保持清醒。
别再美化自残式博眼球了。你的命,不该是别人直播间里的背景音;你的身体,不该是流量池里的消耗品。
愿赵鸿刚早日康复,更愿后来者不再重蹈覆辙。记住:能让你真正站起来的,从来不是那一记耳光,而是你拒绝被打的骨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