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痛点引爆关停潮:手机里的 “银行 App 累赘” 终于要消失?
“查账单装一个,买理财装一个,直销银行又一个…… 手机里挤了 5 个银行 App,半年用不上一次”,社交平台上,类似的吐槽超过 1 万条。这一痛点终于迎来缓解 —— 近期银行 App 密集开启 “瘦身模式”,国有大行与城商行纷纷加入关停行列。
![]()
9 月 28 日,中国银行公告称将逐步关停运营多年的信用卡 App “缤纷生活”,所有功能迁移至主 App;10 月 10 日,北京银行宣布直销银行 App 及网站将于 11 月 12 日停止服务,业务并入 “京彩生活” 手机银行。据不完全统计,2023 年至今已有 21 家直销银行 App、10 余家信用卡 App 被整合关停,现存数量不足巅峰期的十分之一。
![]()
对用户而言,这场 “瘦身” 最直接的利好是释放手机内存。数据显示,平均每人手机中安装 3.2 个银行类 App,合计占用存储空间达 2.7GB。以主流 128GB 手机为例,系统文件已占用约 60GB,再叠加多个功能重复的银行 App,确实让存储空间捉襟见肘。不少网友直言:“终于不用为了查个账单,在多个 App 间反复切换登录了”,但也有顾虑:“合并可以,别把所有广告都塞进主 App”。
关停背后:银行从 “数量竞赛” 到 “降本提质” 的战略转向
银行 App 的 “关停潮”,本质是对过去十年盲目扩张的纠偏。2015 年前后,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爆发,“每个业务线都要有独立 App” 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考核重点,部分股份行甚至同时运营 11 个垂类 App,涵盖信用卡、跨境业务、普惠金融等多个领域。
但这种 “多入口跑马圈地” 的模式,很快暴露弊端。一方面是运营成本高企,某股份行仅维护这些 App 的年投入就超 8000 万,日均活跃用户却不足 3 万,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另一方面是用户体验割裂,查账单需切换信用卡 App,买理财要回到主银行 App,登录密码与资产信息难以同步,办一笔跨业务缴费可能需要复制卡号跳转多次。
![]()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行业环境变迁。央行数据显示,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已连续 11 个季度下滑,2025 年二季度末总量较 2022 年 6 月减少 9200 万张,业务缩水让独立信用卡 App 失去存在意义。同时,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2025 年上半年 42 家 A 股上市银行中 40 家净息差同比收缩,降本增效成为必然选择,关停冗余 App 成为削减开发、合规、推广成本的重要手段。
监管导向也起到关键推动作用。2024 年超 25 家银行因隐私合规问题被通报,部分 App 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频繁自启动等问题,而分散的 App 加剧了数据孤岛与风险监测难度,监管通过 “减量” 推动银行集约化运营,实现可穿透式监管。
![]()
核心矛盾:年轻人为何宁愿用支付宝,也不装银行 App?
银行 App 的整合,还面临一个更严峻的挑战 —— 年轻用户的流失。调研显示,18-35 岁用户中 73% 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管理银行卡,仅 12% 愿意安装银行原生 App。这一差距的根源,在于两者在用户体验与场景覆盖上的显著落差。
从操作逻辑来看,银行 App 的繁琐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数据对比显示,完成同一笔转账操作,银行 App 平均需要 6 步,而第三方支付仅需 3 步;银行 App 的活动推送频繁度高出第三方支付 240%,打开后往往先弹出广告弹窗,用户吐槽 “想办业务先‘闯关’”。
场景覆盖的差距更为明显。支付宝已整合生活缴费、外卖、出行、医疗等高频场景,而银行 App 的生活服务覆盖不足其 1/5,大多仍聚焦于金融业务,难以形成用户黏性。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3 年至 2025 年间,手机银行 App 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 4.93 分钟跌至 2.70 分钟,使用次数从 4.54 次降至 2.86 次,“高下载、低活跃” 成为普遍现象。
瘦身之后:银行 App 如何赢回用户?
关停冗余 App 只是第一步,银行要想在数字化竞争中立足,还需跳出 “功能堆砌” 的思维。目前部分银行已开始探索:建设银行保留 “建行生活” 独立 App,但实现与主手机银行深度联动;工商银行自 2021 年起逐步整合冗余应用,聚焦 “一站式” 服务体验。
业内专家建议,银行 App 未来需在三个方向突破:一是简化操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验证与广告干扰,让高频业务 “一键直达”;二是强化场景融合,将金融服务嵌入生活场景,如购物分期、租房贷款等,提升使用频次;三是优化年轻用户体验,在界面设计、交互逻辑上向互联网产品看齐,同时保障金融安全与隐私合规。
不过,转型并非易事。对于习惯了 “规模导向” 的银行而言,如何平衡业务覆盖与用户体验,如何将降本增效的压力转化为服务升级的动力,仍是核心挑战。有用户直言:“我们要的不是‘少而全’的堆砌,而是‘少而精’的精准服务,要是整合后只剩广告和繁琐操作,再少的 App 也会被卸载”。
![]()
数字化转型从 “求量” 到 “求质” 的必然选择
银行 App “瘦身潮” 的背后,是行业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的必然转变。过去 “多 App = 多入口” 的盲目扩张,既加重了用户负担,也让银行陷入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境。如今的关停整合,标志着银行数字化转型从 “规模竞赛” 转向 “服务提质”。
但这只是起点。面对第三方支付的挤压与年轻用户的流失,银行需要真正站在用户角度,剥离冗余功能、优化服务体验、拓展实用场景,才能让主 App 从 “不得不装的工具” 变成 “愿意常用的平台”。这场 “瘦身运动” 能否成功,最终的评判权,仍在每一位手机用户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