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第八届进博会医疗器械展区历来是窥见未来医疗风向的窗口。当中国商报记者与连续七年参展的卡尔史托斯中国区总经理阮琼对话时,话题指向在微创手术渗透率已高达80%的今天,它的下一站将去往何方?
阮琼的答案清晰而坚定:外科手术正在经历一场从“微创”到“超微创”的深度进化,而驱动这场进化的,是技术、理念与患者需求的同频共振。
![]()
卡尔史托斯中国区总经理阮琼。(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微创技术持续“下沉”与“渗透”
“过去30年,我们亲眼见证了微创技术在中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阮琼表示,目前腹腔镜、胸腔镜等技术已成为常规治疗手段,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微创技术的应用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阮琼认为,未来首要趋势是微创技术将向应用率较低的科室拓展。“比如在甲状腺、乳腺等领域,微创手术的应用比例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不仅是技术推广,更是一次外科治疗理念的更新。”这意味着微创技术将从少数科室的“特权”,逐渐成为更多外科领域的标准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能够避免传统开放手术带来的较大创伤。
与此同时,微创技术也在从核心手术室向更广泛的诊疗场景延伸。“我们正在将手术室级别的高清影像系统和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广到日间手术中心和门诊部门。”阮琼补充道。这一发展既符合国家提升日间诊疗效率的政策导向,也让精准医疗服务能够覆盖更多诊断和轻型治疗环节,从而优化医院的整体诊疗流程。
3D视觉与AI“融合赋能”
从传统开放手术到微创手术,是手术视野从肉眼直接观察转向通过内窥镜屏幕观看的转变;而从二维影像到三维影像,则代表着手术视觉体验的再次升级。阮琼预计,3D技术虽然已存在多年,但未来发展将明显提速。
“3D视觉能够为医生提供更立体的解剖结构层次感,显著降低手术操作的学习难度,同时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阮琼强调,这不仅是显示技术的进步,更是手术决策和操作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在3D技术之外,人工智能与软硬件设备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下一个发展重点。“未来的手术设备将不再是简单的硬件产品,而是会进化为智能终端。”阮琼认为,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实现手术中的实时辅助识别、风险预警和流程优化,而软件定义设备则意味着其功能可以通过持续更新不断进化,成为外科医生的智能助手。
“超微创”时代即将到来
在所有趋势中,“超微创”较为引人关注,它代表着外科手术理念从“切除病灶”到“最大化保护患者生理功能与生活质量”的根本性转变。
阮琼以妇科宫腔疾病为例,向记者生动阐释了这一转变:“传统手术可能关注如何切除病变,而‘超微创’关注的是,能否在解除病痛的同时,保护一名年轻女性的生育功能?能否让她免于扩宫和麻醉的创伤与风险?能否让她当天手术、当天回家?”
这一系列“患者之问”,推动了技术创新。阮琼提到展台上展示的全球最细宫腔镜和宫内刨削系统:“这些直径仅几毫米的产品,让‘免扩宫、免麻醉’的门诊手术成为现实,极大减轻了患者的身体创伤和心理压力。”
阮琼认为,“超微创”是微创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这要求设备制造商必须与临床医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共同开发真正以患者需求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当然,这也对临床医生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医院建立相应的培训和管理体系。
面对清晰的蓝图,挑战何在?阮琼的答案出乎意料地“柔软”:“最大的挑战或许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需要与时间赛跑,去完成一场覆盖全国的巨大而细致的‘培训’过程。”
“中国市场很大,将一项前沿技术或创新理念从顶尖医院推广到基层医疗机构,并帮助医生熟练掌握,需要一个系统化的推进过程。”阮琼表示,“这要求设备厂商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与临床专家共同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培训体系,进行耐心培育。这是我们作为行业参与者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也是最核心的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