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1月8日至9日,乌克兰陷入了自冲突爆发以来最为严峻的能源危机。
一场覆盖全国的大规模断电事件席卷各地,首都基辅、东部重镇哈尔科夫以及南部城市敖德萨等关键区域的电力设施在俄罗斯导弹与无人机的密集打击下严重损毁,国家电网几近瘫痪。
停电不仅切断了交通信号、通信网络和医疗系统运行的基础动力,更让数百万民众在刺骨寒冬中直面生存挑战。
供暖中断导致室内温度骤降,医院因缺乏电力无法维持生命支持设备运转,社会基本功能濒临瓦解。
这个冬天,乌克兰能否撑过这场前所未有的黑暗?
![]()
俄军袭击的“黑暗一夜”
2025年11月8日凌晨,乌克兰的能源命脉遭受毁灭性打击,迎来了其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夜。
来自俄罗斯方向的大规模空中攻势,集中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核心电力节点展开,包括变电站、输电枢纽和发电厂在内的基础设施成为主要目标,其中基辅、哈尔科夫与敖德萨等地受损尤为严重。
尽管乌克兰防空部队全力迎战,成功拦截了多数来袭飞行器,但面对数量庞大的攻击波次,防御体系仍被部分突破。
![]()
此次行动的核心意图明确:摧毁乌克兰的能源供应能力。
重点打击对象为火力发电站及高压变电站,这些设施一旦损毁,修复周期漫长且成本高昂。
据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发布的紧急通报显示,截至2025年11月9日,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将面临每日2到4轮轮流停电,单次最长可达12小时。
无论城乡,断电带来的连锁反应迅速蔓延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尤其在低温环境下,后果更为致命。
基辅地铁全线停运,居民出行受阻,超市货架上的瓶装水、应急电池和蜡烛被抢购一空,街头随处可见民众囤积物资的身影,为即将到来的寒夜做最后准备。
![]()
恢复供电之路异常艰难。
尽管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修团队赶赴现场作业,但持续不断的空袭使修复工作举步维艰。
往往是刚刚完成局部抢通,下一波导弹或无人机便再度将其夷为废墟。
一座曾于2024年耗时数月重建完成的重要发电厂,在此次袭击中再次被彻底摧毁,损失难以估量,短期内难以恢复运行。
![]()
本次袭击的强度与技术组合远超以往。
乌克兰能源部门披露的数据表明,攻击期间共发射45枚导弹并出动458架无人机,涵盖多种高精度武器平台。
其中包括7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25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10枚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以及3枚“口径”巡航导弹。
特别是“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的投入使用,引发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
俄方媒体称此类武器属于“全球禁用范畴”,尽管该说法并无国际法支撑,但仍激起广泛争议,加剧了外界对战争升级的担忧。
![]()
俄罗斯的“心理战”
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系统的反复打击,并非单纯出于战术压制目的。
通过系统性破坏民用基础设施,其战略重心明显指向削弱乌克兰社会整体抗压能力。
此举旨在动摇民众信心,制造恐慌情绪,进而动摇政府执政根基。
多位军事观察家指出,这种以民生为目标的打击模式,实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
通过让普通百姓长期处于断电、断暖、断医的困境之中,迫使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从而推动基辅在谈判桌上妥协退让。
![]()
此类行为已明显触碰国际人道法底线,尤其是《日内瓦公约》关于保护平民设施的相关条款。
虽然俄方辩称,部分设施受损是由于乌方防空系统操作不当引发附带损伤,属于“误伤”范畴。
但国际社会普遍认定,此类有组织、成规模地针对电网系统的打击,已构成对民用目标的蓄意攻击。
在这系列行动中,最具杀伤力的正是对电力网络的精准瓦解。
![]()
电力不仅是现代城市运转的血液,更是维系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失去电力后,医院重症监护室无法维持呼吸机运作,危重病人面临生命危险;供暖系统停止工作,老人与儿童在零下环境中极易冻伤甚至死亡;交通信号失灵、通讯基站停摆,城市陷入混乱状态。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这一策略早已超越传统战场较量,演变为一种通过制造人道灾难来施加政治压力的手段,试图以非直接军事方式终结战争。
![]()
乌克兰的艰难应对
面对持续不断的空中威胁与基础设施损毁,乌克兰政府在自救的同时,积极争取外部支援。
自战争全面升级以来,西方国家对乌援助逐步加码,尤其在能源危机全面爆发后,多个国家迅速作出响应。
加拿大宣布提供1000万美元紧急资金用于电力设施抢修,挪威与欧盟承诺输送天然气以缓解供暖压力,美国则追加1.5亿美元援助,涵盖移动发电机、变压器及专业维修设备。
![]()
然而,这些援助虽带来一定缓解,却远远不足以填补巨大的供需鸿沟。
冬季高峰期乌克兰全国电力需求高达16吉瓦,而当前实际可供电力不足10吉瓦,缺口超过三分之一。
每修复一座大型变电站需投入约1.2亿美元,而俄罗斯发动一次大规模空袭的成本仅为40万美元,攻防之间的经济代价极不对等。
这使得乌克兰陷入“边修边炸”的恶性循环,电力短缺问题日益恶化。
![]()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盟及其他西方国家累计向乌克兰提供了数百亿欧元的援助,但与此同时,多个欧洲国家仍在从俄罗斯进口大量天然气,流向俄能源企业的资金总量远超对乌援助金额。
这种双重标准的局面令乌克兰方面深感失望与困惑,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援助实效性的深刻质疑。
为增强自主供电能力,乌克兰政府推出激励政策,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
![]()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过7万家庭完成光伏板安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分布式能源网络。
然而,这些装置在冬季日照时间短、天气阴沉的条件下发电效率大幅下降,所能提供的电量极为有限,难以支撑家庭基本用电,更无法弥补主网崩溃带来的影响。
抢修队伍昼夜奋战在一线,但最大的障碍仍是不断发生的空袭与轰炸。
每一次修复都需要大量人力、精密设备和稳定环境,而在战火笼罩下,这些条件几乎无法满足。
![]()
结语
2025年11月,乌克兰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能源浩劫。
俄罗斯动用导弹与无人机对全国电力系统实施饱和式打击,使国家陷入深度人道危机。
电网大面积瘫痪,民众在严寒中挣扎求生,基本生活保障几近丧失。
尽管国际社会提供了部分援助,但重建速度远远落后于破坏节奏。
乌克兰在电力供应、供暖保障和基础设施修复方面面临空前压力。
而俄罗斯通过对民用能源系统的持续打击,正在推行一场以瓦解民众意志为核心的“心理战”。
随着寒冬深入,这场关乎生存与尊严的能源对抗将如何演变,世界将持续密切关注。
信息来源:
环球网——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空袭 乌多地能源和交通设施受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