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镇街“工改”正在打破中山数十年的行政壁垒,这座曾经“散装”的城市终于找到了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路径。中山市的发展历程犹如一场曲折的探索:从“一镇一品”的专业镇辉煌,到组团式发展的未竟之业,再到特色小镇的口号式落地,最终走向跨镇街整合的实质性突破。这座制造业名城正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寻找自己的独特定位。
![]()
组团式发展:缺乏行政层级的“半截子工程”
2017年,中山启动组团式发展战略,将25个镇区划分为五大组团。这一设计初衷美好,却在执行中遭遇行政层级缺失的困境。由于各组团未形成县级行政单位,导致统筹能力严重不足。在资源调配、规划实施、招商引资等关键环节,组团管委会既无实质权力,也无独立财政,难以超越镇街利益进行有效整合。“组团只是个协调机构,关键时刻还是镇街各自为政。”这种“市管镇”的扁平架构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激发活力,但在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却暴露出协调成本高、资源整合难的弊端。
特色小镇:从口号响亮到落地无声
特色小镇建设在中山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除少数几个亮点外,大部分特色小镇停留在规划图纸和宣传口号层面。特色小镇建设缺乏产业支撑和持续动力,很快陷入“有帽子无内容”的窘境。各个镇街争相申报各类特色小镇称号,但实际投入和产业培育却跟不上。深层次看,特色小镇与组团发展存在着内在矛盾——一个强调镇域特色,一个注重区域协同。这种政策摇摆让基层执行者无所适从,最终导致特色小镇在中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跨镇街整合:中山发展的破局之道
当前推进的跨镇街连片“工改”,直指中山发展痛点。通过市级强势统筹,打破镇街行政边界,连片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为产业升级提供空间。在黄圃镇、南头镇的跨镇街连片改造区域,一批高质量产业园区正在崛起。这种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建立了实质性的利益共享机制。跨镇街“工改”项目产生的税收、产值等收益,由参与镇街按比例分成,解决了“谁开发、谁受益”的核心问题。
产业协同:从“物理相邻”到“化学融合”
板芙镇的实践展示了跨镇街整合的深层价值。在广东板芙经济开发区,产业链协同效应日益显现。联域股份与莱福德光电“手拉手”落户,相距仅50米,形成了光电产业链的微循环。这种“链式招商”模式培育了产业生态,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路径选择:符合中山实际的发展逻辑
中山的特色发展之路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在保持“市管镇”行政架构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更高效的区域协同?跨镇街整合提供了可行路径——它不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而是通过经济层面的深度融合来突破发展瓶颈。这种模式既尊重了历史形成的镇域经济格局,又顺应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散装镇”到“融合市”,中山正在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中山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需要持续的制度创新。跨镇街整合不是对过往发展的否定,而是在汲取经验教训基础上的升华。从组团式发展的未竟之业,到特色小镇的口号落地,再到跨镇街“工改”的扎实推进,中山终于找到了那把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