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在中医看来是“消渴”日久,正气亏虚、痰瘀互结、经络阻滞所致。
想要避开这些风险,不用盲目进补,关键是守住6个“护身符”——它们是中医“养正避邪”理念的落地,也是无数糖友长期稳定病情的核心经验。今天,邀请糖尿病专家杨小红主任来聊聊。
![]()
一、血糖控制好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核心是“阴虚燥热”,长期高血糖会持续耗伤肺、脾、肾三脏阴液,就像“锅里的水一直烧开却不添水”,最终导致脏腑功能受损,引发并发症。
中医逻辑:血糖稳定=阴液不妄耗,减少燥热内生、痰湿滋生,从根源降低并发症风险。
实用建议:除了遵医嘱用药,日常可吃银耳、百合、麦冬等滋阴食材,煮水或煮粥;避免辛辣、过甜食物,不暴饮暴食,减轻脾胃运化负担。
![]()
二、血压血脂正常
糖友多伴气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易形成血瘀,而血压血脂异常会加重血瘀,堵塞经络和脏腑血管,诱发心梗、脑梗、肾病。
中医逻辑:血压血脂平稳=气血运行通畅,契合“通则不病”的核心思想。
实用建议:气虚血瘀者可适量用黄芪10g、山楂5g煮水代茶饮,补气活血;少吃肥肉、咸菜,避免情绪大起大落,防止血压波动;每天慢走20分钟,助力气血循环。
![]()
三、定期体检
中医强调“既病防变”,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但脏腑、经络的损伤已在悄然发生,等出现不适时往往已不可逆。
核心价值:西医检查能精准发现“病灶”,中医结合舌脉辨证,提前干预,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检查建议:每月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每半年查肾功能、血脂、眼底,每年查神经传导和心电图。
![]()
四、习惯良好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护正气的关键,也是糖友对抗并发症的“底气”。
饮食有节:遵循“低糖、低盐、低脂、少食多餐”,不碰生冷、油腻食物,避免脾胃受伤。
起居有常:每晚11点前入睡,不熬夜——熬夜会耗伤肾阴、损伤正气,是血糖波动的重要诱因。
适度劳作:不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和脑力),避免“过劳耗气”,让脏腑得到充分休养。
![]()
五、心态好
肝主疏泄,长期焦虑、易怒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加重血糖波动,还会让气滞血瘀更明显,加速并发症到来。
中医逻辑:心态平和=肝气条达,脾胃运化正常,气血运行顺畅,减少“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的隐患。
调理建议:情绪差时可揉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或吃少量佛手、陈皮,理气而不伤阴;每天花10分钟冥想、听舒缓音乐,疏肝解郁。
![]()
六、腰不粗
腰围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在中医里多属“痰湿体质”,腰腹是脾胃运化的核心区域,腰粗意味着痰湿积聚,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还会阻滞经络气血,增加心脑血管、肾病风险。
中医逻辑:腰腹纤细=痰湿少、脾胃运化正常,减少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实用建议:控制主食量,少吃甜腻、油炸食物,避免痰湿滋生;每天做5分钟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痰湿代谢;饭后站立10分钟,不立即久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