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云计算迈向太空智算,高质量建设浙江省商业航天未来先导区,以人工智能变革商业航天制造和服务体系,以特色产业推动打造全国特色小镇第一镇。
文|钱丽娜
ID | BMR2004
作为云栖小镇的名誉镇长,云栖小镇名誉镇长、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博士在央视《面对面》采访中曾将小镇发展的精髓归结为“科技蓝天、创新牧场和产业黑土”。
其中,让“黑土地”营养丰富的是前人失败后“烂”在这里的经验和教训,没有成千上万的失败,就没有价值判断;“牧场”的本质是散养,政府起到的是催化作用;“蓝天”则是所做的事,“科技是天花板,没有止境就是蓝天。”
从“飞天5K”到“太空智算”,云栖小镇正在走一条从无到有、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的探索之路。
01
在将信将疑中坚定支持
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将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空间、新型社区。
当淘宝的业务增长催生了对算力资源的巨大需求时,偏居杭州西南角的转塘科技经济园命运的齿轮开始了转动。
这座始建于2002年的乡镇级工业园,原本集聚着大量的小五金制造和服装加工企业,产业特点低、小、散,园区发展停滞不前。在国家倡导供给侧改革的方针下,当地政府早有腾笼换鸟之心。当转塘科技经济园区接触到王坚后,发现彼此对云计算的未来前景都有共识,便更名为了云计算产业园。
2012年,阿里巴巴组织了集团内最优秀的工程师,投入到自研系统中,并于2013年推出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云计算平台——“飞天5K”,实现了5000台规模集群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为此,“飞天5K”的雕塑还成为了园区的标志性雕塑。
这一成果成为云计算产业园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国内云计算产业正式步入快车道。
阿里云团队最早入驻的大楼,是园方将老产业腾退出来的空间,这里成为中国第一批云计算从业者的聚集地。随着产业的壮大,创业企业的数量也从一幢楼扩展到一个园区。到2015年年底,园区已经聚集了300多家云计算企业,产业营收达到130亿元左右。
在产业迭代的过程中,园区管委会采用的是阶段性操作,在引进新产业时,会优先腾退“低小散”的企业,逐步扩大特色产业。
2014年,省委省政府到云计算产业园考察,产业园内部已经有人把园区称为“云栖小镇”,省领导听完王坚的介绍后,提出“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肯定了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2015年6月,浙江省在杭州市委党校召开特色小镇推进会,云栖小镇也由此成为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源地。2016年2月,云栖小镇作为浙江省唯一代表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分享特色小镇建设经验,活力创新备受关注。
浙江只有10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而且是“七山一水两分田”,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优化生产力的布局。从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到工业区、开发区、高新区,再到集聚区、科技城,无不是试图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将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空间、新型社区。
身为云栖小镇的名誉镇长,王坚致力于推动小镇的创新生态发展。2013年,第三届阿里云开发者大会在小镇举办,2015年开发者大会正式更名为云栖大会,永久落户云栖小镇。王坚回忆,从第一次开发者大会开始,就是没有沙发的,大家坐一样的板凳,因为杭州是创新环境,所有人必须一视同仁。
云生态的发展与繁荣,从参加云栖大会的人数中可见一斑。2013年的开发者大会来了3000人,大家坐在菜地旁搭建的简易舞台处听演讲,却热切地探讨着云计算如何塑造未来;转年,云栖大会就有8000人参加;2015年,报名人数跃升到2.4万人,同年亚马逊开发者大会参加人数为1.9万人;2025年,云栖大会共吸引12万余人次参会,有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2000余名嘉宾出席,超过6700万人次通过线上平台观看直播。
云栖小镇经过十余年的耐心孵化与培育,才换来了今天的成就。而当初,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创新的每一步都是失败和教训。产业园及其上级单位西湖区政府,在决定转向云计算产业,乃至在云栖小镇建设城市大脑的过程中,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政府对创新的态度是“在将信将疑中坚定地支持”。
也曾有人将杭州比喻成硅谷,王坚曾经在采访中表示,他不认为杭州走的是硅谷模式,而是认为机制创新成就了现在的创新经济。“这些创新创业企业为什么会出来?它们生长在怎样的土壤和环境里?都需要挖掘。如果简单归结为政府采取的若干措施,就太简单了。事实上,机制的无形胜于有形。”他对杭州在创新上的成功,归结于政府没有多管,“所谓机制,本质上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但双方有共同的价值体系。这是杭州难得的大环境!”
02
云栖小镇的“二次飞天”
从卫星零部件到太空计算,再到商业航天数据应用,云栖小镇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将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布局的跨越。
“飞天5K”在云栖小镇诞生,开启了中国云计算“大时代”,被称作云栖小镇的“首次飞天”。2025年开始,云栖小镇正在布局谋划“二次飞天”。
所谓的“二次飞天”,是从云计算迈向太空智算,高质量建设浙江省商业航天未来先导区,以人工智能变革商业航天制造和服务体系,以特色产业推动打造全国特色小镇第一镇。从卫星零部件到太空计算,再到商业航天数据应用,云栖小镇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将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布局的跨越。
事情源起于2018年在小镇召开的首届空天信息大会,致力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卫星之父”孙家栋院士为云栖小镇题词。
2019年7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以下简称“航天五院杭州中心”)与杭州市政府签订了《共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1年正式投入运行,2025年五院赋予杭州中心“一个支点、一个平台”的新历史使命,将杭州中心定位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支撑和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战略支点、核心技术研发与新域新质能力孵化的重要平台。
航天五院杭州中心落户后,统筹布局的杭州跃盛、杭州华宇、杭州轩宇、轩宇信息杭州分公司等多家产业公司纷纷落地云栖小镇。云栖小镇相关负责人说:“杭州本没有航天产业的基因,云栖布局空天产业,时间上不是最早的,底蕴也不深厚。但是当想做好这件事时,小镇会集聚一切资源去做好。”
云栖小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也是基于小镇原有的基础拓展出的方向。”云计算是小镇的强项,目前已经成为基础设施,云计算本质上是对数据的应用,而空天产业是将天上的数据与地面的数据融合应用,底层还是要发挥数据的价值。
这个项目成为了央地合作的创新样板。在规划中,空天信息产业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形成商业航天产业化能力,列入浙江省商业航天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产业发展规划很明确:围绕卫星核心部组件研发制造,与航天五院深化央地合作,建成航天产业基地,落地卫星核心单机产品生产线15条,形成年配套200颗卫星能力;打造商业卫星及部件全产业链超市,构建核心部组件产业链生态;围绕卫星星座建设与应用,深化之江实验室合作,推进“三体计算星座”建设,以卫星3D打印方向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商业航天制造。简言之,就是构建卫星生产能力,围绕卫星产能建立央地合作的产业生态,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今年4月,浙江省商业航天工作推进会在云栖召开,会议发布了五院的商业航天卓越供应平台,把卫星的核心部组件采购搬到了线上,形成卫星核心部件采购的线上线下超市。这些零部件除了五院体系内的企业可以发布买卖信息、相互采购,相关民营企业也可以到超市买卖卫星零部件,成为促进生态发展的一大有力举措。云栖小镇相关负责人说:“虽然航天五院杭州中心服务于国家战略,但一定是开放共享的。商业航天的本质是商业,鼓励民营企业深度参与。”
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卫二”)便是管委会常常提及的民营企业,其推出了“全球数贸星座”。这一系统首期由4颗尖端AI卫星组成,核心是将数据中心级算力注入卫星,使其成为在轨运行行业大模型的“在轨超级计算机”。更令人期待的是,2029年,在“嫦娥八号”国际合作项目中,地卫二的AI月球机器人将完成人类首次地外天体的“扫码支付”。
如今,云栖小镇聚集着与空天产业有关的生态企业200余家,正在逐步形成产业链生态集聚。从总体规划上,首先,小镇依托之江实验室的“三体计算星座”,发展太空计算;其次,小镇依托智能制造,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卫星核心部组件的生产基地;最后,深化与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合作,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卫星数据交易服务平台。
云栖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当前阶段以制造卫星核心部组件为主,产业链将不断地向外延展。“过去是基于云计算能力开展数据治理和数据赋能,现在则是用AI变革卫星制造,当天上的卫星足够多,数据足够丰富的情况下,将能够解决一系列地面的问题。空天数据加上原有的算力,将合力构建全新的生产力,拓展更多的应用市场。”
03
造平台,构建产业协同生态
政府聚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以开放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支持,而非以短期税收等指标施压,从而让入驻企业专注于长期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
云栖小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小镇的发展是在建平台与生态,平台建成,人才自来。”
平台的建立非一日之功,从创新机制到生态伙伴的搭建标准,甚至软环境的建设,都是平台中的重要组成元素。
云栖小镇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鼓励创新、包容探索”的生态氛围。政府聚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以开放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支持,而非以短期税收等指标让入驻企业专注于长期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这种生态进一步形成 “集聚效应”,使小镇成为企业落地的优选目的地。
此外,浙江地域文化中的“市场化思维”与“敢于探索”的特质,成为推动其持续创新的深层动力。
如今,18.1平方公里的小镇进驻了约4000家企业,其中国家高新企业80家。HIAS科创园是西湖区和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共同打造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着重打造“1基地+4平台”,即杭高院西湖成果转化基地,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物联、半导体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成果转化落地和项目孵化。
这些非企业形式的生态成员,成为生态发展的底座,源源不断地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供给,但这些一时见不到收益的项目都需要政府有定力,长期大力投入。
早期,小镇在缺乏产业基础的情况下引入阿里云,率先探索云计算赛道,逐步培育起完整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吸引大量关联企业落地。后来,小镇突破杭州 “无航天基因” 的局限,切入商业航天领域;如今,又以“数智融合”为方向,将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商业航天深度结合,持续拓展产业边界。这种 “无预设、随创新迭代”的模式,凸显其自主探索的核心优势。
在创新载体上,小镇构建了“科研—教育—产业”协同的生态体系。通过新型研究型大学打破办学常规,锚定产业育人才。钱塘在小镇附近,并非小镇辖区,改为“小镇还设有两所大学,国科大杭高院、西湖大学,以及附近的钱塘大学,三者均为 “新型研究型大学”,突破传统办学模式。”
大学学科与产业深度绑定,高校围绕小镇核心产业方向(数字经济、空天信息、智能制造)布局学科,例如国科大杭高院聚焦商业航天人才培养,实现产业需求引导人才培养,人才供给支撑产业创新的良性生态。高校团队依托科研成果创业,不仅催生优质企业,更推动技术突破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标杆,形成 “科研—创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强化小镇的创新氛围。
云栖小镇对入驻企业也是优中选优,创造一个尖子生的产业生态。云栖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管委会在选择入驻企业时有三个评判标准。首先是资本验证,关注企业的市场化融资进展;其次是市场验证,以企业是否形成稳定订单(含产品销售或服务交付)为核心指标,验证市场对项目成果的实际需求与接受度;最后是产业契合与核心价值,聚焦生态圈贡献与创新优势。
云栖小镇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对企业的评判,聚焦于实际创新能力与产业贡献,而非表面化的资质或头衔。解决产业痛点的技术突破以及企业能否融入本地生态、带动上下游发展,这些都是比‘帽子’更重要的衡量指标。”
04
从“人才为王”到搭建创新载体
不同的平台自身具备明确的引才需求,能自然形成人才吸引的“磁场效应”。
云栖小镇相关负责人提到小镇对人才引进工作的一个认知转变。
如今,随着各类创新平台的落地,小镇的人才优势已转向“载体驱动”,不同的平台自身具备明确的引才需求,能自然形成人才吸引的“磁场效应”。这一转变也为其他初创科创小镇提供了关键启示:引才不能脱离载体“从无到有”地推进,必须优先搭建核心创新载体,再以载体为依托引进人才。若仅孤立吸引产业人才来此创办企业,缺乏载体提供的资源、场景与生态支撑,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依托核心创新载体,云栖小镇已构建起“金字塔式”人才梯队,覆盖不同层级需求。顶端是高端领军人才,包括院士、顶尖科学家等,为产业创新提供战略方向与技术突破;中端是产业骨干人才,如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衔接科研与产业,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基础层是专业技术人才,以工程师队伍为核心,构成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保障技术落地与企业运营。
这种梯队结构的形成,关键在于载体提供的“落地空间”——无论是科研平台的实验室、企业的研发中心,还是高校的教学岗位,都为不同层级人才提供了发挥价值的场景,进而实现人才的稳定集聚。
这种以载体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建设逻辑,既避免了“引才与用才脱节”的问题,也让人才与企业的价值得到更精准地匹配,为小镇的创新生态提供了持续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