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白菜”的代价:一则地方官媒转发的谣言与百万损失背后的信任危机
偶然看到一则有些离谱的新闻消息,见过造谣的,却很少见官方媒体亲自下场助推谣言的。
事情起因很简单:前几天(11月7日),有网友在某平台上发了个未经证实的短视频,称赤峰某白菜地可“免费捡白菜”,还特意提醒“带菜刀,随便砍”。
稍微想下便可知这不大可能,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可当地某山晚报竟随手转发,这便相当于给谣言盖了“官方认证”的戳。
这下彻底失控了,几百人开着车、拎着刀,浩浩荡荡涌向菜地,场面混乱,菜农眼睁睁看着辛苦种的约200亩待收白菜被零元购,损失近百万。
某山晚报是当地官媒,转发这样几乎一眼假的消息之前居然没有求证核实,实在令人不解,事发之后,其已删除了视频,但已发生的事情却不可能如一键删除般那样就消除,而且,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毫无疑问,个人造谣应负相应的责任,影响过大的话还可能得刑责拘留,而某山晚报作为当地官媒,却未经证实就转发这类看着便不大可能的消息,造成的的后果显然不是个人谣言可比的,那又该怎么处罚呢,截至发文时,未见后续,等待结果吧。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或许有人会辩解说,这是一次“误操作”;只是缺乏核实的低级错误。但这“低级”错误个人或许可以犯,而正规媒体却不行;
因为,正规媒体的行为携带着社会信用,尤其是有官方认证的媒体,而无论是行业规定还是法律,也都明确规定其发布的信息必须确保真实,不得造谣传谣。
许多媒体人为了流量,已经习惯“快”,新闻抢快、流量争快、转发求快。但媒体的责任不是抢第一,而是保证“第一”不是谎言。
官媒转发谣言这种离谱的事居然发生,个人觉得它更像是一次集体的“信任偏误”:我们对官媒的权威信任还在,可它自身却在轻率地使用这份信任。
一条未经核实的视频,本不该进入公众的“可信空间”。但正规媒体的“转发”,本质上是一次公共行为——尤其是官方媒体的发布,其功能被公众视作“事实的入口”,那每一次推送都不只是传播,更是一种宣告:它在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的、什么值得相信。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这种宣告丧失了谨慎,就成了灾难的引线;官媒如果传谣,摧毁的将是社会信任的“基础设施”。
这好比一座桥梁。个人造谣,如同在桥面上划了一道痕,虽不美观,但无碍通行。而官媒如果传谣,则是在桥墩上凿了一个洞,桥墩被悄悄蛀空,表面仍车水马龙,可一旦洪水来临,桥就断得毫无征兆
下一次,当真正的灾害预警、权威政策需要通过这个渠道发布时,人们还会无条件相信吗?这种信任的流失,也是无法用百万金钱衡量的。
讽刺的是,这并非孤例;不是第一次,也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
几年前,某些地方便已上演过几乎一模一样的“免费捡土豆”戏码,历史的教训之所以称为教训,就在于它总在人们遗忘时重演。当“白菜”成为“土豆”的翻版,它揭示的已不是某个编辑的个人失职,而是一种系统性的麻木和流程的失效。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告诉我们,有些机构并未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任何教训,因为有时犯错的成本太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法律的裁量空间,不应成为“法外开恩”的灰色地带。对于掌握巨大传播权力的官媒,法律理应要求其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和更重的法律责任。
这不仅是处罚的轻重问题,更是要树立一个清晰的导向:公信力,是媒体最宝贵的资产,一旦滥用,必须付出与之匹配的代价,公众所呼吁的“严惩”,并非出于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对“权责对等”这一朴素正义的呼唤。
更重要的是,处理必须公开、透明。内部警告、悄悄整改,无法修复被撕裂的公众信任。只有将问责指向具体的责任人,将整改流程置于阳光之下,用与传播谣言同等的力度去澄清和道歉,才能迈出重建信任的第一步。
那片被践踏的白菜地,像是一个时代的隐喻。每一棵被无辜砍倒的白菜,都像是我们社会信任体系中的一个细胞。
官媒,本应是这片园地最尽责的守护者。可如今,有些地方却亲手打开了栅栏,引来了践踏者。
如果不能建立更清晰、更严厉的权责边界,那么今天被踩碎的是白菜,明天被透支的,将是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社会诚信,而一个信任流失的社会,其最终的代价,将由每一个人来承担。
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