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洗牌浪潮中,一批倒闭车企的 "烂尾车" 突然成了年轻人的新宠。
哪吒 L310 闪充 pro 原价 14.99 万,如今 7.77 万就能落地;极越 07 直降 8 万,14.8 万即可提车,这样的折扣力度让预算有限的年轻人难以抗拒。
![]()
极越07 图源:网络
社交平台上,"低价提车" 的分享刷屏,有人将其比作新时代的 "汽车攒机",但在科技加持的低价诱惑背后,是普通人难以掌控的风险深渊。
低价狂欢背后:新能源市场洗牌催生的 "捡漏" 热潮
这场 "烂尾车" 抢购潮,本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
2018 年国内还有 400 多家电动车制造商,到 2023 年底仅剩 40 多家正常运营,威马、爱驰、极越等一批车企接连退场,留下大量库存车和未交付车辆。
经销商为清库存大幅降价,让这些原本售价十几万的新能源车,如今 3 万、5 万就能入手。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低价是无法抗拒的核心吸引力。
刚工作两年的小周花 4 万买下停产的威马 EX5,他的计算很实际:同级别新车要 15 万,即便后期花 2 万维修,总花费仍比买新车省一半。
![]()
威马EX5 图源:网络
在他们眼中,汽车的核心需求是 "硬件够硬",能遮风挡雨满足通勤即可,至于智能化功能和售后保障,都可以为低价让步。
这种消费心态,颇像上世纪 90 年代热衷 "攒机" 的年轻人 —— 用有限预算拼凑出核心功能,牺牲部分体验换取实用价值。
二手车商透露,近期 "烂尾车" 销量暴涨 3 倍,买家几乎都是 20-30 岁的年轻人,他们中不少人将车辆改造成基础代步车,甚至有技术达人自己动手改造升级,把 "烂尾车" 玩出了新花样。
科技光环下的暗坑:新能源汽车的 "售后死穴"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的集成化、智能化程度极高,这让 "烂尾车" 的风险被无限放大。
杭州的姚先生就遭遇了噩梦:去年买下的威马汽车,续航从 400 公里骤降至 200 公里,想维修时才发现 4S 店早已关门,客服电话无法接通,当初承诺的终身质保成了空头支票。
![]()
图源:网络
最致命的问题是售后体系的全面崩塌。
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维修需要专用设备和厂家认证技术,而车企倒闭后,第三方维修厂根本难以获得授权和原厂配件。
目前新能源专修店本就稀缺,车企垄断售后体系、高压电操作的高门槛,让传统维修厂也不敢接手这类故障车。
姚先生最终找到一家第三方维修厂,仅更换电池模块就花了 6 万,比买车钱还贵。
车机断联是另一个高频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导航、空调、安全预警等功能高度依赖车机系统,车企倒闭后服务器关停,这些智能化功能会全部失效。更麻烦的是保险难题,多家保险公司因担心风险直接拒保 "烂尾车",即便少数公司愿意承保,保费也比正常车辆高出不少。
![]()
图源:网络
从长远来看,"烂尾车" 几乎没有保值率可言。虽然买入价低,但维修和配件价格远高于市场主流品牌,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配件会越来越难寻。《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虽规定车企停产后需保证 10 年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但现实中,车企破产清算后,这些规定根本无法落地。
![]()
安全红线不可碰:被忽视的科技隐患
比售后缺失更可怕的是隐藏的安全风险。车企倒闭往往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不少 "烂尾车" 本身就存在 "先天不足" 的缺陷,只是在低价诱惑下被消费者忽视。
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电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都需要持续的软件更新和技术维护,失去厂家支持后,这些系统随时可能出现故障。
![]()
图源:网络
行驶中的突发状况最为危险。有车主反映,"烂尾车" 可能突然断网无法解锁,甚至在行驶中突然 "趴窝",尤其是高速行驶时,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电池安全更是重中之重,缺乏厂家后续的安全监测和软件升级,电池起火、爆炸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而这些风险,即便是技术流的 "玩家" 也难以预判和规避。
行业分析师提醒,年轻人往往只看到表面低价,却忽视了新能源汽车的隐性成本。除了维修和保险,电池衰减也是必然趋势,没有厂家的技术支持,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电池健康状况,可能买回家不久就面临巨额更换成本。更无奈的是维权无门,车企要么清算要么跑路,消费者即便找消协调解或申报债权,成功率也极低。
破局之道:科技消费不能只图低价,附新能源汽车选购避坑指南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洗牌,行业报告预测到 2030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可能从 137 个锐减至 19 个,"烂尾车" 现象还将持续存在。
面对这一现状,既需要年轻人理性消费,也需要制度层面的完善来兜底,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掌握科学的选购方法,避开 "烂尾车" 陷阱是当下最实际的应对方式,以下这份新能源汽车选购避坑指南可重点参考:
1. 品牌筛选:优先锁定 "售后抗风险型" 品牌
避开近 3 年有资金链问题、销量持续下滑(月销低于 500 台)的小众品牌,即便价格诱人也需谨慎,这类品牌大概率面临退市风险;
优先选择比亚迪、吉利、长安等自主头部品牌,或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这类品牌售后网络完善,即便车型停产,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也能维持多年;
若考虑二线品牌,需提前查询品牌母公司资金状况(如是否有国资背景、近期融资情况),避免选择仅依赖单一融资、无核心技术积累的 "网红车企"。
![]()
图源:网络
2. 车况检测:聚焦新能源核心部件,拒绝 "盲买"
电池检测:必须通过专业设备读取电池健康度(SOH),低于 85% 的二手新能源车不建议入手,同时要求提供电池衰减测试报告,避免买到续航严重缩水的车辆;
三电系统核查:查询车辆是否有三电系统维修记录,若存在电池更换、电机维修等情况,需确认维修是否由厂家授权网点完成,非授权维修的车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车机与软件:现场测试车机功能是否正常,询问经销商 "车企服务器是否正常运行",若车企已破产,需确认车机基础功能(如蓝牙、倒车影像)是否脱离服务器仍可使用,避免后期面临功能全部失效的问题。
3. 售后核查:提前确认 "维修保障链路"
配件供应:向经销商索要 "配件供应承诺函",或自行查询该车型第三方配件平台(如某东养车、途虎养车)是否有常用配件在售,若配件稀缺,后期维修会极为困难;
保险确认:购车前联系 3 家以上保险公司(如人保、平安),确认该车型是否可正常投保,以及保费金额,避免提车后遭遇 "投保无门" 的困境;
质保衔接:若购买的是库存新车,需确认质保期是否从提车日开始计算,而非从车企生产日开始;若为二手车,需查询原厂质保是否可转移,无质保的车辆需预留至少 3 万元维修备用金。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电池和电机的科技突破,更在于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年轻人追求高性价比无可厚非,但 "烂尾车" 的低价背后,是科技产品失去技术支持后的巨大风险。
对于汽车这种关乎生命安全的大件消费品,"捡漏" 需谨慎,毕竟再低的价格,也不能为安全让步。
科技的进步本应让消费更安心,而非让消费者在低价与安全之间做选择题。随着行业标准的完善和第三方售后市场的成熟,希望未来年轻人不用再冒着风险 "捡漏",而是能以合理价格买到兼具科技感与安全感的新能源汽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