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南卡罗来纳州一家稀土材料企业工厂内召开了一场高调发布会。在媒体聚焦镜头前,他手持一块金属样品,宣称:“我们终于造出了第一块‘美国制造’的稀土磁铁!”随即还不忘将话锋转向中方:“中国想卡我们的脖子?我们已经突破了。”
这番表态在美国舆论场引起迅速反应。然而与贝森特的兴奋语调形成对照的,是各大主流财经与技术媒体的冷静判断。《华尔街日报》称这更像是一场“象征性政治宣示”,而非可投入应用的技术产品;《福克斯商业频道》则指出,该磁铁样品未附带任何独立实验数据或第三方认证,难以确认其是否达到了可量产、可军用的指标门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地方产业观察机构直接指出:该磁铁生产过程“尚未覆盖完整链条”,而发布会现场仅是“手工样品展示”,并非实质意义上的工业化成果。技术细节未公开,产业配套缺失,所谓“首块稀土磁铁”究竟是样品还是成果,外界看得一清二楚。
![]()
一块样品掩不住的现实
贝森特的“宣布”,在本质上试图对外传达一种“脱钩成功”的象征意义。但只要对稀土磁体产业稍有了解,便会清楚:一块磁铁,并不等于一条产业链,更不能掩盖美国在该领域的系统性落后。
以当前主流的烧结钕铁硼(NdFeB)磁体为例,其完整制造流程涵盖十多个高门槛环节:包括稀土氧化物提纯、金属还原、合金熔炼、磁粉制备、等静压成型、真空烧结热处理、晶粒取向优化、表面抗腐蚀涂层等,每一步均涉及专利配方与极高工艺稳定性要求。
其中最核心的技术壁垒,是“稀土分离纯化”和“磁粉微结构控制”。这些能力,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日本极少数企业手中,而美国即便有原矿储量,也早已因数十年产业空白而严重断链。
更关键的是,这类磁体的实际使用性能标准极高,特别是在国防、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需达到极高的磁能积(BHmax)、矫顽力(Hcj)、热稳定性、低温退磁等指标。贝森特展示的那块“磁铁”,并未附带任何权威检测数据,也未通过美军或NIST等机构认证,更没有宣布批量生产计划。
换句话说,它可能只是一个“象征性工件”,根本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更无法证明美国具备完整链条与稳定供应能力。
炒作“稀土脱钩”成例行套路
贝森特这场“庆功式发布”,并非孤立事件。时间节点上,它紧贴着中美刚刚结束的第五轮经贸谈判——10月底,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就稀土、大豆与芬太尼议题达成初步共识,美方承诺“不打压中国正常出口”,中方则重申出口审批将依法执行、不搞政治操作。
然而谈判刚落幕,贝森特便转身跑到南卡罗来纳州展示样品、对华放话,宣称“我们再也不怕被卡脖子了”,这一行为几乎是在第一时间用政治姿态干扰谈判节奏。与以往数次相似,他再次将“稀土卡脖子”与“国家安全”挂钩,在媒体面前不断渲染危机感。
2023年以来,贝森特多次在国会听证与财经论坛上声称“中国可能切断稀土供应”,试图将中方正常合规审批制度描绘为“战略胁迫工具”。这种炒作模式已经形成套路:在谈判敏感期制造“稀土恐慌”,再借国内媒体炒热舆论,最后推动国会与产业界施压谈判代表团。
此次也不例外。吉隆坡会谈未能动摇中方出口审查机制后,贝森特便选择用一场南卡发布会打响“话语权反击战”,妄图绕开谈判渠道,通过媒体直接发动政治施压。
中方规则已成国际共识基础
针对美方长期鼓噪所谓“稀土武器化”“中国限制出口”的说法,中方近年来多次通过商务部、外交部、工信部等权威渠道澄清立场,强调中国从未对任何国家实施稀土禁运,也未设定歧视性限制。
2023年底起实施的“逐案审批+终端用途审查”机制,本质上是对高性能稀土材料的正常出口管理制度。其核心目的,是防止资源流入军用平台、防止稀土成为制导武器等攻击系统的关键部件。
这一机制对所有采购国一视同仁,并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根据商务部官网披露的公开信息,申请采购稀土磁材的企业需提交完整的终端用途说明、使用平台规格、最终用户身份及可追踪记录。一旦发现申报材料缺失、用途模糊、采购路径频繁更换等异常情形,均将被列入审批延后或拒批处理。
从公开案例来看,美国企业在审批过程中频繁出现“用途遮掩”“申报实体更换”等问题,导致部分订单多次被驳回。不是中方拒绝供应,而是美方拒绝透明。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机制不仅适用于美国企业,也广泛适用于欧盟、日本、印度等各国相关机构。2024年起,中方更进一步将多种磁性制品纳入审批清单,尤其对“无人机制导系统、高速飞行平台、舰载推进系统”等高敏感终端明确设限。
这些做法,本质上是维护全球资源出口秩序的必要之举,而非如贝森特所宣称的“故意打压”或“国家胁迫工具”。
矿有其在,链断其根
贝森特在发布会上高举样品宣称“我们做到了”,但技术领域从不靠姿态立足。事实上,即便美国本土拥有部分轻稀土矿藏,现实中在提纯—合金—磁体制备全链条上却严重空白。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度统计,美国所需稀土化合物70%以上仍依赖中国进口,其中高性能磁体(尤其含铽、镝的重稀土磁材)中方占比超85%。仅少量原材料来自马来西亚、日本部分替代路线。
五角大楼虽自2021年起投资超过7亿美元扶持本土稀土项目,并成立“防务供应链特别办公室”,试图引导军工体系“去中国化”,但多数项目停留在初期试验阶段,尚未形成持续供应能力。尤其在重稀土提纯、磁粉烧结与材料一致性控制方面,尚无企业具备全流程工艺链。
此外,美国本土仍缺乏稀土废料回收能力,无法进行系统性再利用与回收磁体提纯,大量高能级材料仍需从中国经第三国采购。
而中方则已构建起集原料采选、分离纯化、合金制备、磁体制成、应用测试与出口监管于一体的稀土生态体系,行业标准具备全球主导力。
这并非“一朝掘矿”能赶超的,而是几十年产业演进、技术积淀与合规治理的合力结果。
脱钩语言秀,遮不住规则落后与产业空心
从本质上看,美国当前在稀土议题上的操作,依然停留在“舆论战”阶段。贝森特展示的样品,不过是一块非认证、不公开参数的金属制品,却被包装成“自主制造胜利”的象征工具。
这类脱离事实的政治话语,只会加剧外界对其产业基础薄弱的认知。全球高端磁体市场中,中国掌握的不仅是资源,更是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而真正的脱钩代价,不是贝森特一句“我们可以”能掩盖的。
从北美磁材行业联盟对外发布的审慎声明可以看出,即便是美国本土企业也普遍认为“短期内无法实现核心磁材的全面国产化替代”,呼吁政府“避免过度政治化言辞伤害产业信心”。
所谓“首块国产稀土磁铁”的出现,确实是一次象征性进展,但它更像是一次精心安排的舞台表演,而非产业布局上的实质突破。
尊重规则,才是破解依赖的起点
贝森特们想要展示的,是一个“美国可以靠自己摆脱中国”的想象图景;但现实却一次次将这种自我想象戳破:没有链条支撑,没有产业生态,没有规则治理,仅靠一块样品,并不能撼动中国在稀土产业上的主导地位。
中方始终没有封锁他国稀土供应,也未借稀土威胁任何国家,其坚持的,是明确的出口审批制度,是可溯源的用途管理,是对全球安全与秩序的底线坚守。
美国若真想走上自主路径,应从尊重资源主权、尊重合规机制开始,而非在媒体前表演“卡脖子突破”幻觉,更不能将合法审批污名化为“地缘打压”。
这场所谓的“第一块磁铁”发布,终将成为美国脱钩战略中的一场注脚——一场典型的政治语言秀,而非一次真实的技术突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