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家里唯一的儿子,要是出点事,你爹娘怎么办? ”
2015年天津爆炸事故现场,年轻的消防员刚走出火场,脸上还混着烟灰和汗水。 董倩的问题让他瞬间僵住,眼泪在通红的眼眶里打转。 镜头前的沉默震耳欲聋,这段采访将董倩推上风口浪尖,“冷血”“无情”的标签如潮水般涌来。
四年后的四川凉山森林火灾,27名消防员牺牲。 董倩面对幸存消防员赵茂亦连问三句:“你和战友关系好吗? 你想救他吗? 你自责吗? ”赵茂亦低头哽咽的画面点燃了公众怒火,话题“董倩滚出主持界”冲上热搜,阅读量突破百万。
![]()
然而同一双手,也在2020年武汉疫情最严重时递交了六次申请,逆行进入红区95天。 她40多次深入隔离病房,完成125场直播,采访了从院士到志愿者的近百人。 张伯礼院士红着眼眶对她说:“你一下触到我的泪点。 ”
董倩的26年职业生涯,始终在“追问真相”与“撕裂伤口”的边界线上行走。
![]()
1995年,北京大学的银杏叶落满校园。 历史系毕业生董倩偶然看到央视招聘启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考场。 她没想到,这个决定将让她在未来的三十年里不断面对“配不配”的自我拷问。
入职《焦点访谈》国际组的第一天,她像个迷路的孩子。 办公室里的同事忙碌地操作编辑机,她却连基本术语都听不懂。 “那种自卑几乎要了我的命,”董倩后来回忆,“我像个木头一样傻坐着,北大给的自尊心轰然倒塌。 ”
![]()
转折发生在1997年。 她调入《东方之子》担任出镜记者,第一次采访某领域专家时,问题浮于表面,关键信息全部遗漏。 部门主任把一份批评材料拍在桌上——北京广播学院博主张颂写的内参,整整三页纸尖锐指出她的问题。
董倩把批评信贴在了办公桌旁的墙上。 每天抬头就能看见,像是鞭策,也像是提醒。 两年后澳门回归直播,她站在前线稳稳完成了连续12小时的报道。 2001年,她参与采编的《婚礼上的诉讼》获得亚太广播联盟奖。 2003年,32岁的董倩捧起金话筒奖,正式跻身“央视名嘴”行列。
![]()
但荣誉背后,采访风格的争议已悄然埋下种子。
2008年汶川地震:
废墟上的尘土还未散尽,董倩蹲在一个刚获救的男孩面前。 孩子裹着救援毯,手臂上的擦伤还在渗血。 “被压在下面的时候,身体哪里受伤了? 有没有觉得害怕? 会不会感到深深的绝望? ”男孩抿紧嘴唇,用力摇头。 观众批评她“在伤口上撒盐”。
2013年对话郎平:
![]()
郎平刚结束美国女排执教生涯,正准备接手低谷中的中国女排。 董倩单刀直入:“你带领美国队对抗中国队时,心情是否纠结? 为什么总在中国女排低谷时一叫你就回来? ”郎平笑容消失,沉默良久才回答:“教练的职责是专注比赛。 ”观众认为这个问题充满道德绑架。
2015年天津爆炸现场:
消防员疲惫地靠在残垣断壁旁,董倩的问题像一记重锤:“你是家里独子,要是出点事,爹娘怎么办? ”消防员指节发白,泪珠滚落:“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 ”这段采访成为舆论爆发的导火索。 ![]()
2019年凉山火灾后续:
幸存消防员赵茂亦描述梦境中18岁的战友向他招手:“班副,拉我一把。 ”董倩追问“是否会自责”时,他哽咽到几乎无法录制。 网友愤怒道:“这不是采访,是二次伤害! ”
2020年疫情中的转变:
武汉金银潭医院,董倩采访身患渐冻症的院长张定宇。 问题依旧直接:“您病情发展到哪个阶段了? 还能坚持多久? ”但这次,她轻声补充了一句:“您太不容易了。 ”张定宇笑了笑,坦然展开病历本。
白岩松曾这样评价她:“好的记者不是喜鹊,而是啄木鸟。 ”在央视新闻中心,同事们私下称董倩是“最让人矛盾的搭档”。
制作人时间曾当面告诉她:“我挑主持人从没走眼过,可现在领导和同事都说你不行,你别成为我的第一个败笔。 ”这句话成了董倩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她开始疯狂补课,采访前准备的资料厚度是其他人的三倍。 一次采访经济学家前,她啃完了对方所有著作,连助手惊讶地问:“您是不是学过经济? ”
但在某些时刻,她也会展现另一面。 2017年采访一位捐献女儿心脏的母亲,董倩拿出录音笔:“想听女儿的心跳声吗? ”母亲摇头说“不敢”,董倩突然红着眼眶道歉:“对不起,又让你经历一遍。 ”
2020年在武汉,49岁的董倩在抗疫一线写下入党申请书。 她说看到那么多党员冲在最前面,突然明白了“信仰”的重量。
董倩在随笔集《懂得》中解释了自己的采访哲学:“我步步紧逼,其实于心不忍。 但记者的职责是把人在非常时期的心理本能记录下来。 ”她认为温和的提问只能得到敷衍,而尖锐问题能打破受访者的心理防御。 ![]()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她早期挫折有关。 刚入行时,她采访一位专家,因问题过于表面化被当场纠正。 此后她坚持“要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 为此,她可以花两周时间研读某个核电项目的技术文档,只为采访中不失专业性。
但公众的质疑从未停止。 同样的提问方式,采访郎平被批“冒犯”,采访华为任正非却获赞“犀利”;追问消防员被骂“冷血”,追问张伯礼院士却被赞“触到泪点”。 边界在哪里? 或许正如她自己所说:“采访是人对人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 ”
2024年巴黎奥运会,董倩采访14岁的全红婵。 问题依旧直接:“你觉得自己是天才吗? ”但语气已带上温度。 全红婵歪头想了想:“每个刻苦训练的运动员都是天才。 ”两人像母女般聊梦想、谈压力,网友评价这次采访是“天花板级别”。
然而某些本质未曾改变。 同年采访雷军时,她依然会问:“小米汽车面临最大风险是什么? ”雷军怔了下,然后大笑:“您还是这么一针见血。 ”
54岁的董倩如今依然每天带着笔记本走进演播室。 墙上“新闻人要懂温度”的标语她看了二十六年,但手中的话筒始终朝着真相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