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乌军在后方搞了个大集会,结果被俄军精准盯上,直接一波重拳打了下来。
其实大家都知道,战场上最忌讳的就是在开阔地带扎堆,尤其还是在敌人远程火力和无人机侦察能力都很强的情况下,居然还敢这么大张旗鼓地搞授勋仪式,说实话,确实让人有点看不懂。
![]()
2025 年 11 月 3 日的授勋仪式,本是乌军为扭转士气颓势的关键安排。此前一周,乌军在红军城(俄称波克罗夫斯克)的防线全面崩溃,这座战略要地的丢失让东部战线士气跌至冰点。为重塑信心,乌军第 35 独立海军陆战旅决定在萨马里夫斯基区的露天训练场举行授勋,集结了 400 余名精锐官兵,其中包括 2023 年参战以来多次冒炮火运送伤员的无人机操作员弗拉基米尔・斯维亚特年科,以及负责记录仪式的军方摄影人员科斯蒂安廷・胡岑科。
![]()
现场布置完全暴露在开阔地带。乌克兰记者德米特罗・斯维亚特年科 —— 遇难者弗拉基米尔的兄长,在社交平台还原了细节:“士兵们按命令在无掩体的训练场列队,前方搭建着简易领奖台,周围没有任何防空预警设备。” 这种大规模露天集结,在无人机侦察普及的现代战场形同 “自杀”。更值得注意的是,仪式开始前 1 小时,乌军曾短暂关闭区域通讯干扰设备,以便家属通过视频观看授勋过程,这一操作恰好为俄军定位提供了信号指引。
![]()
打击在 10 时 17 分突然发生。目击者描述,先是数架无人机低空掠过,紧接着一枚导弹以垂直俯冲姿态击中领奖台附近区域,随即引发连环爆炸。现场火光冲天,冲击波将 500 米范围内的临时设施悉数掀翻。乌克兰武装部队东方司令部在当日 14 时的补充通报中确认 “大量人员伤亡”,但未公布具体数字,仅透露 “已启动紧急救援”。而俄罗斯《观点报》援引战场消息人士的话称,打击造成至少 100 人伤亡,乌军精锐力量遭遇 “团级重创”。
![]()
俄军 “侦察 - 火力链” 的 72 小时布局
俄军的打击并非偶然,而是经过 72 小时的精密部署。俄罗斯国防部 11 月 3 日战报披露,自 10 月 31 日起,俄军 “猎户座 - 2” 侦察无人机便持续监控萨马里夫斯基区,通过光纤侦察网络捕捉到乌军搭建训练场、运输勋章物资等活动迹象。11 月 2 日,无人机传回 “大规模人员集结筹备” 的画面,俄军立即将该区域列为一级打击目标,调度别尔哥罗德地区的 “伊斯坎德尔 - M” 战术导弹部队进入战备状态。
![]()
11 月 3 日的打击行动展现了成熟的多兵种协同模式。上午 9 时 40 分,2 架 “沙赫德 - 136” 自杀式无人机率先升空,负责压制乌军可能的防空火力与通讯节点;10 时 10 分,“猎户座 - 2” 无人机锁定集结人群的精确坐标,实时回传至导弹发射指挥部;10 时 15 分,一枚搭载高爆侵彻战斗部的 “伊斯坎德尔 - M” 导弹发射,以 7 马赫的末段速度冲向目标,并在飞行末段实施 “蛇形规避”,让乌军部署在第聂伯罗市的美制 “爱国者” 防空系统来不及反应。
![]()
导弹命中精度控制在 2 米以内。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打击后画面显示,领奖台及周边密集列队区域被直接摧毁,同时引爆了附近存放的勋章绶带包装盒与少量备用弹药,二次爆炸加剧了伤亡。这种 “无人机定位 + 弹道导弹致命一击” 的组合,正是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摧毁乌军 411 无人机团时使用的成熟战术。军事专家分析指出,整套流程从发现目标到实施打击仅耗时 12 分钟,完美体现了现代战场 “侦察 - 决策 - 打击” 的闭环效率。
![]()
北约 “大鱼” 疑云:未公开的伤亡清单
俄军打击引发的最大争议,在于是否有北约人员伤亡。俄罗斯国防部 11 月 3 日的战报明确提及 “打击外国雇佣兵基地”,虽未说明具体国籍与身份,但战场消息人士向俄卫星通讯社透露,萨马里夫斯基区的训练场长期有北约军事顾问驻扎,主要负责培训乌军无人机操作与精确制导武器使用,“仪式当天至少有 5 名北约人员在场”。
乌克兰官方的反常反应加剧了猜测。事件发生后,乌军不仅未像往常一样公布伤亡官兵名单,还紧急停职了第 35 海军陆战旅的 3 名指挥官,处理力度远超普通伤亡事件。乌克兰国家调查局虽以 “戒严状态下玩忽职守罪” 立案调查,但调查范围明确排除 “外国人员在场情况”。与此同时,北约在 11 月 4 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回避相关提问,仅表示 “密切关注局势发展”,这种沉默与此前 “及时谴责俄军打击”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
历史案例提供了参照。2023 年 11 月,乌军第 128 山地突击旅在扎波罗热州的颁奖典礼遇袭,造成 19 人死亡,事后证实其中包含 2 名波兰军事顾问。而此次第聂伯罗州的打击规模更大,且发生在北约对乌援助下滑的关键节点 —— 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德拉戈内 11 月 3 日当天接受采访时已坦言 “乌克兰战斗陷入僵局”,这种战略转向背景下,北约更可能隐瞒人员伤亡以避免动摇援助共识。
![]()
士气危机与战场规则警示
11 月 3 日的打击迅速引发乌军内部动荡。乌克兰国家调查局的调查人员在当日下午即抵达现场,重点核查 “为何明知后方不安全仍坚持露天集结”“防空预警系统为何未启动” 等问题。多名乌军士兵在社交平台匿名抱怨:“指挥官为了宣传效果拿我们的命冒险。” 这种不满情绪在兵力枯竭的乌军内部迅速蔓延 —— 俄罗斯网络攻防组织 8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乌军 2025 年阵亡和失踪人数已达 62.1 万人,适龄兵役资源接近枯竭,精锐力量的损失更难弥补。
北约的战略立场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就在打击发生几小时后,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德拉戈内在采访中公开呼吁 “坐下来谈判”,称 “继续战斗只是浪费生命”。这一表态被解读为北约对乌信心崩塌的信号。结合 11 月 5 日腾讯新闻披露的 “乌军损失超 34 万人” 数据,不难看出,此次打击不仅摧毁了乌军的精锐,更击垮了北约对 “战场翻盘” 的最后期待。
![]()
事件更深刻的警示在于现代战场规则的重塑。俄军此次打击再次印证了无人机与精确制导武器的颠覆性作用 —— 俄《观点报》指出,俄乌冲突中 80% 的人员伤亡与无人机直接相关,其既能精准侦察,又能引导火力,使传统集结模式彻底失效。而乌军的失误具有代表性:在 11 月 3 日的仪式前,俄军已在 11 月 1 日至 2 日连续打击第聂伯罗州的尼科波尔、波克罗夫斯卡等集结点,却仍未引起警惕。这种对战场规则的漠视,让本可避免的悲剧最终发生。
![]()
结语
截至 11 月 5 日,萨马里夫斯基区的救援工作已基本结束,乌军训练场被夷为平地,仅残留烧焦的车辆残骸与破碎的勋章绶带。俄罗斯国防部在当日战报中确认 “打击目标已达成”,而乌克兰官方仍未公布具体伤亡数字。这场发生在后方的致命打击,不仅改变了第聂伯罗州的战场态势,更成为俄乌冲突进入僵持阶段的缩影 —— 当精锐在暴露中倒下,当北约开始呼吁谈判,持续四年的战火正迎来难以逆转的转折。
参考信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