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禾戏剧·大师之夜》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实现了一次从灵感闪烁到身体解放的精彩跨越。
![]()
每一种艺术的表达,都有不可替代之处。舞蹈,凭借肢体、音乐、装置、想象力的交融,可以抵达文字无法抵达的地方,让我们震撼、喜悦,彼此爱,但又难以用语言穷尽。
日前,《禾戏剧·大师之夜》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以《梦不见了,但我记得》《仙人掌》《-16》三部国际当代舞佳作,由国家编舞大师与中国杰出舞者合作演绎,为西方经典作品注入东方筋骨,实现了一次从灵感闪烁到身体解放的精彩跨越。
![]()
在日常的梦醒时分,我们往往是忘却,但舞蹈却帮助我们留住奇异而又诗意的梦境。2020年首演的《梦不见了,但我记得》,由法国艺术家尤安尼·布尔热瓦与玛丽·布尔热瓦联手打造。当晚,大剧院舞台幻化为一个由舞台景片和地面三个平面合围的犄角空间,舞者通过挑战物理极限的动作,探索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舞台设计依托灯光与动作的呼应,如诗歌般颠覆常规空间坐标,展现三维空间里无限的生命可能。
当这些高难度的身体动作用舒缓优雅的节奏呈现出来时,我们有一种强烈的错觉感,眼前看到的一切是真实的吗?还是镜像所投射?一曲终了,梦不见了,我们记住了这个奇特的夜晚。
![]()
在世界各地的植物园里,我们见过形形色色的仙人掌,热烈、张扬,充满桀骜的生命力。那么,在舞台上呢?2010年诞生的《仙人掌》,出自2024年巴黎残奥会开幕式艺术总监、瑞典编舞家亚历山大·埃克曼之手。这一次,中国舞者们跳得诙谐、明快,带有自嘲意味。他们各自站在有些反光的小方台之上,精神并不为方寸所困,强烈的击打和有趣的呼吸节奏释放出天真率性。让我联想起一丛丛的仙人掌,野生而蓬勃的植物,扎根于砂砾中,却依然恣意生长,芒刺不让红花绿叶,似乎也在笑傲万物——这就是仙人掌啊,贫瘠的土壤不能阻挡它的绽放。
把演出带向高潮的则是第三部作品《-16》。作品首演于千禧前夜,是“Gaga”舞蹈语言开创者、巴切瓦舞蹈团前艺术总监欧汉·纳哈林的经典之作。它捕捉了世纪交替时人类的喜悦、憧憬与犹疑,以“Gaga”体系为根基,让舞者突破身体局限,打破观众与舞台的界限,让肢体张力与情感能量在此碰撞融合。
![]()
当晚最出人意料的剧场行为,是舞者来到观众席中随机挑选搭档,然后一起回到台上共舞。当坐席上的灯光亮起,我惊讶地看到,很多观众在座位上站了起来,勇敢地向舞者挥手,回应舞者的邀约:让我来吧!
这是特别动人之处,观众舞者们登场了,他们中不乏专业级别的舞蹈爱好者,跳得如此热烈、美丽、奔放,一时之间,竟有些分不清谁是演员,谁又是观众。舞蹈演员与观众舞者之间似乎产生了化学反应,双方主动与被动的位置随时转换。这一安排把剧场演出的“在场”意义挥洒到了极致:我们在一个空间或观或演,进入彼此的设定和想象。每一次演出都是无法复制的,因为有了观众的参与,它被重新叙事了。我想,这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在观众中隐藏着这么多优秀的舞蹈爱好者。正是他们的在场,吸引着国际顶尖艺术团队近悦远来。
语言无法穷尽舞蹈的魅力,当我们渴望的时候,让我们一起跳舞吧。
作者:艾 雅
图片:官方图
编辑:沈毓烨
责任编辑:华心怡
约稿编辑:刘 芳
栏目主编:朱 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