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这么多年,为什么日本的人形机器人没落了?
![]()
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网上有很多论点,我来谈谈不同的理解。开门见山,我认为日本人形机器人的没落,在于生不逢时,在一些关键技术还没出来的时候,却发展了超前的产业。
先打个比方,人形机器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是人形,是能在一定范围内能取代人。如果做不到,那这人形机器人做出来有什么用,只能是人的玩具而已。
在人形的方面,日本做了很多尝试,有很多栩栩如生的形体。但是,他们遇到很大的问题,就是控制系统走的单片机路线,也就是跟机械手一样。简单的机器人还可以,但关节自由度一多,系统就不够用了,通讯、存储、算力在那个年代完全跟不上需求。
你看看,小鹏最新发布的机器人IRON具有82个全身自由度,其中手部22个自由度支持高精度操作。只有足够多的自由度,机器人才能做出跟人一样的动作。然而,日本最有名的本田机器人ASIMO,2011年已经开发出57个自由度,却只能选择放弃,因为单片机那种技术路线已经走到头了。
单片机的程序,按步就班,预设好参数,只能一步步执行。自由度一多,要写出流畅动作就难上加难。那时候,人工智能还没有出现,高性能CPU、存储器、电池等硬件远不如现在。尽管在机械结构件做得巧夺天工,但日本机器人并没能摆脱“玩具”的即视感。
在特斯拉、宇树等中美人形机器人企业蓬勃发展之际,日本机器人产业已经失去了往日辉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