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从户储逆变器赛道的“黑马”,到押注6.51亿元募资进军工商储,德业股份的战略转向,藏着新能源行业“赛道切换”的生存逻辑。
2025年10月,公司宣布将原逆变器项目资金改投“年产7GWh工商储生产线”,总投资达11.12亿元——这不仅是一次业务调整,更是对户储增长见顶、工商储红利爆发的精准回应。
但高毛利背后,17.85亿元应收账款压顶、行业价格战升温、3年产能建设周期风险,以及七成海外收入的地缘不确定性,正成为这场转型路上的“四座大山”。
工商储究竟是破局密钥,还是又一场产能过剩的预演?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储能行业新进展。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以下是正文:
01从“红海挣扎”到“蓝海冒险”:德业为何押注工商储?
2023年之前,德业股份靠户储逆变器“吃遍红利”。当时欧洲能源危机已经爆发,家庭储能需求井喷,德业逆变器凭借高性价比抢占市场,海外收入占比一度冲至70%,净利润两年翻3倍,成为户储赛道的“黑马”。
但好景不长,2024年起,行业风向骤变:户储赛道逐渐拥挤,阳光电源、固德威等对手扎堆入场,价格战正式打响。受此影响,从2022年到2024年,德业股份逆变器的收入增速逐年放缓,从2022年的230.41%到2024年的49.58%,增长动能明显减弱。
与此同时,工商储赛道却迎来需求爆发。2025年一季度国内工商储项目备案量超16GWh,同比激增200%;欧洲二季度销量直接翻倍,美国、中东非地区则因电价高企、电网不稳定,企业对储能的需求逐渐“刚需化”。据行业预测,2028年国内工商储规模将达到20GWh,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8%,成为储能行业名符其实的“新引擎”。
需求激增,带来了一定时期内的利润差。数据显示,工商储业务的高毛利堪称“诱人”——2024年德业工商储逆变器毛利率达60.28%,电池包毛利率41.30%,远超传统逆变器。按照新项目规划,达产后每年能新增48.76亿元营收、7.34亿元净利润,为德业股份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
一边是增速放缓的“老本行”,一边是高毛利的“新蓝海”,德业的转型,更像是新能源行业“赛道切换”下的必然选择。
02赛道隐忧:工商储是长久之计还是虚假繁荣?
尽管工商储赛道看似繁荣,德业目前的公司经营基本面有几个挑战:应收账款高企、巨头围战下的价格战、地缘政策变动与海外不确定性。
应收账款的“隐形炸弹”已悄然埋下。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德业应收账款达到17.85亿元,较2024年初的5.61亿元陡增。这一数据背后,是主营业务“B端属性”的直接影响——大额订单模式下,回款周期普遍较长,再加上德业为抢占市场适度放宽信用政策,部分海外客户账期甚至达到3-6个月,资金占用问题愈发凸显。
若后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客户违约风险上升,这些“账上利润”很可能沦为坏账,进一步加剧公司的资金压力。
工商储的火爆也引来了“巨头围战”,价格战随之而来。阳光电源、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纷纷加码工商储,前述国内储能系统项目报价也呈击穿0.3元/瓦时的价格趋势,逼近成本线。
德业虽凭借“电池包+逆变器”一体化方案暂时维持住高毛利,但也难抵行业“内卷”的压力。若价格战持续升级,“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或许会加速到来,曾经依靠高毛利支撑的业绩增长,很可能在激烈竞争中化为泡影。
地缘与政策的不确定性更是让海外业务“如履薄冰”。
腾讯微证券数据显示,德业股份海外收入占比约七成,海外市场占比较大,国际形势的变动对德业股份的发展影响较大。北美市场方面,2022年美国通过IRA法案,2025年美国大而美法案对IRA税收抵免政策进行调整,独立储能项目脱离光伏依赖享有税收抵免。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转向变化频繁,或对德业等中国企业出口美国的产生一定影响。其他地区,中东的地缘冲突、南非的电力危机,也均存在显著的不可控因素。
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如同悬在德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业绩的稳定性,也让工商储这条“蓝海”赛道,充满了未知的暗礁。
03产能过剩迷思:高端稀缺,还是重蹈覆辙?
德业7GWh工商储生产线的投建,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乐观预期,但从行业全局来看,工商储产能正面临“高端稀缺与长期过剩”的矛盾,再加上漫长建设周期中的技术与需求错配风险,产能迷局之下,德业的押注能否如愿,仍是未知数。
短期来看,高端产能仍具稀缺性,这为德业的产能规划提供了一定合理性。2025年我国工商储新增规模预计接近10GWh,而头部企业凭借技术集成与服务体系构筑了较高壁垒。据统计,前三季度国内储能订单超237GWh,其中大部分由头部企业斩获,市场呈现“强者恒强”格局,低端产能难以撼动。德业规划的7GWh产线主打标准柜式一体化系统,适配主流市场需求,属高端产能范畴,短期内供需矛盾并不突出,若能顺利落地,有望在头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长期来看,结构性过剩风险不容忽视,行业很可能重蹈“产能过剩—价格战—利润崩塌”的覆辙。
若大量企业一窝蜂涌入中低端制造,忽视技术迭代与差异化竞争,工商储市场将很快从“蓝海”变为“红海”。当前价格信号已显端倪:2025年3月,国内储能系统中标均价跌至0.463元/瓦时,部分项目报价甚至击穿0.3元/瓦时,逼近成本线,这一趋势若持续,即便德业主攻高端市场,也可能被行业整体的价格下行压力波及,利润空间将被压缩。
更值得警惕的是,36个月的漫长建设周期中,技术迭代与需求错配的风险。德业7GWh工商储生产线计划建设期长达36个月,要到2028年10月才能投产,期间的不确定性丛生,可能会出现“未投产即落后”的情况。
从技术层面看,钠离子电池、液冷技术等路线若实现突破,德业能否在建设期内保持技术前瞻性,及时调整产能规划,仍是未知数;从需求层面看,2028年工商储需求是否还能保持高速增长?若届时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产能出现供过于求,建设中的产线将再次面临调整,拟投入的11.12亿元总投资(未使用的募资仅覆盖6.51亿元),很可能成为难以挽回的沉没成本。
多重风险叠加下,德业的产能规划,是一场充满未知的豪赌。
04尾声:押注工商储,是机遇还是陷阱?
德业股份的工商储转型,是逆变器业务增长企稳放缓后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工商储赛道高增长潜力的乐观押注。但这条转型之路,一边是价格战的红海厮杀,一边是商业模式重构的不确定性;一边是产能过剩的隐忧,一边是政策变动的风险。
德业股份想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突围,不仅需要快速提升技术实力,推出差异化的产品,还需要适应商业模式的变化,构建稳定的盈利渠道。这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德业虽有储能业务的基础与全球渠道的优势,但面对行业的复杂变局,能否在36个月的产能建设周期中规避风险、抓住机遇?当越来越多企业涌入工商储赛道,当产能过剩的阴影逐渐清晰,德业的7GWh项目,究竟能为公司带来业绩增长的新引擎,还是成为拖累盈利的沉重包袱?这场关于工商储的转型豪赌,德业股份真的能笑到最后么?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储能行业新进展。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 XINLIU -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