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堂电影院
““最近感觉没有什么精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劲。”
“以前喜欢玩的东西也索然无味了,生活没有激情。”
…
上述烦恼的根源,归根到底是内心那盏名为好奇心的灯火,渐渐黯淡了。
好奇心,象征着我们对世界的热情和兴趣。
好奇心,就像心灵状态的“脉搏”——它的强弱,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活力状态。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从外表看起来就是“眼里有光”。
在心理治疗中,兴趣和快感的丧失是抑郁的一个核心诊断标准。
当一个人陷入抑郁时,最先消失的往往就是好奇心——对爱好、对社交、甚至对生活基本面的兴趣都大幅减退。
![]()
因此,好奇心的回归,也常被视为治疗起效和康复的重要标志。
但一个普遍误解是,好奇心会随着童年消逝。
然而在一项为期七年,对7353名16-95岁的成年人的调查研究中,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好奇心从小孩子开始,其实是一直在增长直到老年。
—
01
孩子的好奇心更强?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孩子更有好奇心?
区别在于表达方式。
孩子们会毫无掩饰地展现自己的“好奇”,她们的“为什么”就像“水龙头的水”,一旦打开就会哗啦啦向外涌出——比如“为什么奥特曼会来到地球?”
而成人的好奇心,则常被压抑在内里,如同藏在“火山”中的熔浆,是活的,却难以被觉察。
是什么在压制我们好奇的天性?主要是两种力量:
1.“快速反应”的文化脚本。
我们被教导“犹豫=软弱”,要求反应迅速,这扼杀了深度探索的空间。
2.“傲慢”的“专家心态”:
忍不住炫耀微不足道的成就,是人的本能。
而社会期待我们成为“有答案的人”,这种维护自我形象的行动(害怕显得无知)又增强了炫耀的本能——这个“联合行动”共同阻止了好奇的自然“涌现”。
—
02
培养谦逊,真诚提问
想要释放被压抑的好奇心,需要谦逊的姿态,或许我们可以从L先生的例子得到启发。
L先生被邀请去观看女儿的排球比赛,看完后,L先生忍不住对女儿的发球、跑位、技术发表点评;结果女儿直接说:“能不能别说了!”
L先生一愣,本能地要启动“受伤的父母脚本”:生闷气、退缩,甚至说“那我以后不来了。”但他停住了这个自动化反应,转而问女儿:“好的,那你想让我在你比赛后说点什么,会让你觉得可以继续说的?”
这一刻,便是“关系性好奇”的闪耀。
L先生没有坚持自己“关心女儿”的剧本,而是停下来,承认自己当前的互动模式不奏效。这是一种对未知的接纳——他承认自己不知道女儿想要什么。
它体现的“谦逊”是:“我不完全理解你,但我好奇。请告诉我你的规则,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与你相处。”
所谓“真诚的问题”,核心在于:
· 不是为了炫耀知识或挑战对方(“你不知道这个技术吗?”
· 不是为了诱导对方说出你想要的答案(“你不觉得你错了吗?”)。
· 是真正出于渴望,想知道对方的想法、感受或理由。这种问题通常是你不知道答案,且愿意倾听任何答案的。
一个来自好奇的真诚询问,足以改变一天的心情轨迹,甚至扭转一段关系的走向。
当我们放下“傲慢”的姿态,怀着谦逊的好奇心去走近他人、走近生活,那盏内心的灯火便会重新被点亮,激情与活力也会在真实的联结中慢慢凝聚。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