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婚礼,不仅是一对新人结合的见证,更成为了许多家庭财务破产的开端。
“彩礼38万,四个媒人每人一万,全是亲戚凑来的。”山东某农村的一场婚礼,因高昂的花费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并非孤例,在不少农村地区,“万紫千红一片绿”(十五万以上)、“一动不动”(一辆车一套房)仍是许多家庭谈婚论嫁的“标配”。
一边是传统婚俗的沉重负担,一边是年轻人在爱情与现实间的艰难抉择,变革的种子正在山东乃至全国的乡村悄然萌芽。
01 天价彩礼,婚姻变成生意场
在山东部分农村,彩礼的数额已从过去的象征性礼仪,演变为明码标价的“婚姻市场价”。不少家庭将彩礼金额与面子画上等号,彩礼越高,似乎代表着女儿越“金贵”,家庭越有地位。
这种攀比之风,让婚姻蒙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
一位山东网友无奈地说:“我们这边彩礼倒是不高,但必须有房有车。为了儿子结婚,我不得不把毕生积蓄拿出来,还欠了一屁股债。”这样的故事,在山东农村并不鲜见。
农村青年择偶竞争加剧,叠加性别比例失衡的现实困境,使得彩礼被赋予了“竞价标签”。
02 多重花费,婚礼背后的经济账
除了显而易见的彩礼,一场农村婚礼还隐藏着诸多看不见的花费。
在山东,婚礼规矩繁多,从订婚到结婚,各个环节都有不少开销。以媒人为例,在部分地区,媒人不再只是牵线搭桥的角色,而是成了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门面”,媒人礼金自然水涨船高。
婚宴排场、迎亲车队、烟酒糖茶……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博兴县乔庄镇梁楼村移风易俗大食堂,通过提供集中场地和免费设备,平均每桌能为村民节省300元开支。
但这仍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大操大办的风气。
03 沉重负担,债台高筑为哪般
高额彩礼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少家庭“因婚致贫”、“因婚返贫”。
为了凑齐彩礼,不少家庭不得不四处举债,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结婚时的风光,换来的是婚后新人及其家庭长达数年的债务压力。
“很多家庭为凑齐数十万元彩礼被迫举债,严重威胁社会稳定。”更值得警惕的是,彩礼攀比背后隐含的物化逻辑,将女性简化为“交易商品”,加剧了性别不平等。
04 变革曙光,移风易俗在行动
面对愈演愈烈的高价彩礼现象,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治理措施正在推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综合治理”农村高额彩礼问题,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
山东多地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在胶州市铺集镇松园新村,喜事大厅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村支部书记免费担任司仪,村里的艺术团免费演节目,一场喜宴下来,既省钱又省心。
无棣县埕口镇则推出“一约一卡一红娘”模式,通过村规民约设定彩礼上限,发放文明贺喜卡鼓励婚事新办,组建乡村红娘志愿服务队倡导低彩礼。
05 新风渐起,彩礼瘦身见成效
移风易俗的努力,正在一些地方初见成效。
高密市柏城镇柏城村村民王军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按照他们那个风俗的话,礼金是有点高,但女方家长都很开通,也知道咱这边的村规民约,彩礼随咱这边走,按照咱这边的风俗来办的,双方都很高兴。”
在潍坊,一位小伙子准备了8.8万元的彩礼,女方却认为有“拜拜,分手”的意思,主动提出只要6.6万元。更妙的是,女方嫁过去后,不但将这6.6万元彩礼全部返还,娘家还额外陪嫁了13.2万元。
宁夏通过“零彩礼证书”奖励国有景区门票优惠,江西永丰县一对教师夫妇用“零彩礼”的方式开启新生活。这些案例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的婚嫁风气。
06 爱情本质,婚姻不是买卖
“婚姻不是买卖”,这句老话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在永丰县君埠乡杜溪村,零彩礼结婚的教师郭园林表示:“以前有的村民认为彩礼要得高才显得有面子,随着大家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村民意识到,好日子要靠夫妻双方经营,而不是彩礼堆砌。”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婚姻的基础是感情,而不是物质。当彩礼不再是婚姻的“入场券”,年轻人得以摆脱物质枷锁,更关注双方的价值观契合与共同成长。
在胶州市铺集镇的喜事大厅,今年已举办了十多场简约而温馨的婚礼。没有豪华车队,没有天价彩礼,但新人们脸上的笑容一样灿烂。
一位村民说得实在:“以前觉得彩礼要少了没面子,现在才明白,两个孩子把日子过好才是最大的面子。”
从齐鲁大地到塞上江南,变革正在发生。当爱情回归本质,婚姻才能成为幸福的起点,而非家庭的负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