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中国和欧盟就稀土和半导体相关事宜签订了有关文件。有评论认为,在种种压力之下,荷兰似乎有所妥协。从包括欧洲媒体在内的多个渠道消息来源看,近期传闻的“中欧稀土与半导体供应链临时协调纪要”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有评论指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跨国纷争迎来了关键性的缓解,特别是在安世的人事任命和资产复位方面,似乎暗示中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简单来讲,有人觉得荷兰认怂了。
![]()
先来看看这份所谓的临时协调纪要的核心内容。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开始解冻,荷兰同意在11月7号前恢复中国籍CEO的职务,11月中旬前解禁荷兰总部的资产以及对华的业务授权。
中欧交换的条件是,中国同步启动东莞工厂积压订单的处理工作,优先保证欧洲汽车芯片等民生需求,加快审批欧洲企业的稀土采购申请。欧盟承诺推动避免成员国单边出台针对性投资的限制措施,保障中资企业在欧洲的合法权益。
中欧还同意建立供应链危机缓冲机制,成立联合工作组,定期评估产能恢复进度以及稀土的供需情况,以应对可能产生的第二次冲击。也就是说,双方建立了一个机制,期望以后别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
如果真的签署了这个临时纪要,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好事。但事情并非如有些评论所说的那样,荷兰就是认怂了。如果非要使用“认怂”这个词,那最多也是欧盟认怂,而非荷兰认怂,至少目前还没有确凿的消息,需要等待后续发展。
首先,我们要验证这个消息的真实性,看其是否得到了确认。欧洲媒体确实透露出了相关消息,欧盟发言人奥洛夫·吉尔也表示,协议是维护供应链稳定的务实举措。但截至目前,中欧双方都没有通过官网、新闻发布会等正式渠道发布这个消息。
第二,即便这件事是真的,也不意味着荷兰就认怂了。荷兰的做法是其法院通过法律判决走法律程序的结果,现在很难用一个行政上的做法就推翻之前的判决。
第三,这个协调纪要本身并不是具有很强约束性的文件。荷兰可以选择不执行相关内容,因为欧洲内部较为松散,根据其内部法律、欧盟成立时所做的各种承诺、彼此相关的一些协议以及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其实很多文件对内部成员国并没有非常强的约束力。
![]()
到目前为止,中欧官方都没有最后证实这个消息,这应该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同时也反映出这件事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欧洲方面目前不太想过度刺激美国,毕竟这件事的根源还是美国对中国的封堵。
荷兰之所以有相关举动,一方面是受到美国封堵中国的影响,感到自身有危险;另一方面,也有想侵吞中国在欧洲资产的私利。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怕美国,这不仅是荷兰的心理,整个欧盟国家都有这样的心态。所以现在,如果欧盟妥协得太厉害,就担心被美国加征关税以及遭受其他长臂制裁。
![]()
安世事件牵扯到安世的跨国授权、稀土出口的配额分配等敏感问题,真正操作起来,流程细化也没那么快。而最重要的是,欧盟内部目前共识不足,像德国、法国、波兰等欧盟的核心成员,仍然对中国存在着战略上的疑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