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音乐剧《黄河口奇遇记》剧照 垦利区文化活动中心供图
秋去冬来,黄河口大闸蟹又进入丰产期。在由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创排的吕剧小戏《老“蟹”出圈儿》中,“蟹王”老谢遇到了一件新鲜事——上直播,是靠博眼球“出圈”实现增收,还是保证质量、擦亮品牌?通过一波三折、风趣幽默的剧情,作品以小见大,颂扬了敢于创新、诚实守信的营商之道。近日,该剧入选了山东省第二届吕剧优秀剧目展演作品名单。
垦利区地处黄河入海口,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了这里黄河文化、移民文化、石油文化等多元融合的地域特色文化。近些年,该区坚持有时代感、有人情味的创作理念,推动在地文化创新表达,打造了一批彰显“好品山东”“好客山东”“好人山东”风采的舞台作品,探索出一条“戏剧+公益+旅游”的融合路径,带动文艺人才培养和文旅形象“出圈”。
在吕剧小戏《好人建国》中,退伍老兵建国发挥余热,却在维修路边的坏椅子时被当成坏人,一时间黑白颠倒,成了朋友圈里的热议话题;吕剧小戏《桃花源记》以小两口在乡村郊野的一次偶遇为切入点,关联出路边摊主“程咬金”的一段往事……小戏虽小,反映的却是人生百态,蕴含着大智慧、大能量。这些剧目创作从群众日常生活取材,提取本土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再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形式加以呈现,既实现了文化价值再创造,又以多频次演出成风化俗,推介了淳厚包容的地域形象。
此外,垦利区文艺工作者把黄河文化与剧目创作结合,融入黄河三角洲独特的动植物生态元素,打造原创儿童音乐剧《黄河口奇遇记》,打破传统观演关系,吸引观众在互动、沉浸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坚持深挖本土好素材、好形象,垦利区近年还持续推出一系列小品小剧,为“美德山东”“信用山东”建设贡献力量。
在多部作品广受认可的同时,一批本土文艺人才在创演实践中快速成长。针对传统戏剧院团资金匮乏、人员老化等现实问题,垦利区焕活机制,由区文化活动中心统筹负责艺术创作与培训、吕剧传承保护、群文活动等工作,以“专业引领+群众参与”模式打破人才流动壁垒,激发行业内生动力。
一方面,垦利区为专业人才构建“内部培养、外部学习、高端引领、实践磨炼”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推送学员入选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参加导演、编剧的针对性学习。另一方面,延展社会排演模式,吸引票友和群文骨干通过专业指导参加剧目创排,把已推出的部分成熟剧目免费提供给民营院团使用,既补足了创作中人才匮乏的短板,也拓展了新创剧目的受众群体。
“通过以剧带训,主创团队提升了本领,演员获得了更多的登台机会,并因为角色塑造被许多观众记住,成就感满满。”儿童音乐剧《黄河口奇遇记》导演刘海涛介绍,该剧的多位演员就是从学校、艺术机构等选拔而来,借助人才整合、多元共创,推动了项目落地落实。“我们还发挥作品小制作、场景灵活的优势,把演出触角延伸至多个镇、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供给。”他说。
以演出为中心,垦利区打造了新的体验场景,激活了文旅消费。小戏《老“蟹”出圈儿》、小品《脱贫之后》等聚焦农村新变化,促进当地网红村及特色产业吸引游客;以儿童音乐剧《黄河口奇遇记》演出为契机,相关演出场馆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出剧目周边咖啡、奶茶及文创产品,并设置氛围打卡区、休闲娱乐区,实现了传统场馆的功能扩展。
“看完《黄河口奇遇记》,听到孩子们说‘一定要去河海交汇处寻找河神’时,文旅融合的种子就已经在他们心中发芽了。”垦利区文化活动中心创作部负责人刘永明介绍,接下来,该中心将持续挖掘黄河口的新故事,推动剧目创演与非遗、节庆文化活动及戏剧戏曲进校园、进景区等融合,让优秀作品与本地文化双向赋能,开拓文旅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2025年11月10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山东垦利:小戏也有大天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