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4700元退休金,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笔不错的固定收入。可南京八旬高奶奶却因这笔“够用”的钱,不得不把三个亲生子女告上法庭。
“我以前从不向孩子要钱。”高奶奶声音哽咽。她一直与小儿子同住一个小区,看病拿药有小儿子搭把手,退休金足以维持生活。然而,随着年事已高,多种老年病缠身,她不得不雇佣保姆。每月4700元退休金,支付保姆工资后所剩无几,医疗开支更成了沉重负担。
![]()
图片来自荔枝新闻
令人心寒的是,三个子女在法庭上一致认为:母亲有退休金,请保姆不是必要开支。
法院的判决掷地有声:子女的法定赡养义务,不因父母有退休收入而免除。经调解,三名子女最终按比例每月共同支付2900元赡养费。
退休金涨了,为何养老反而更难了?
这起案件背后,折射出当代养老的残酷现实。据统计,我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已超过3000元。表面看,老年人收入水平在提升,但实际购买力却在下降。
八旬老人面临的不仅是日常起居问题,还有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增加的医疗和照护需求。高奶奶的情况绝非个例——当老人失去完全自理能力,退休金与实际护理费用间的巨大缺口,已成为许多家庭的痛点。
![]()
图片来自荔枝新闻
“请保姆不是必要开支”?子女的误解有多深
庭审中,三名子女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认知误区。他们认为,既然母亲有退休金,子女便无需再承担经济赡养责任;既然小儿子曾经“搭把手”,为何现在非要请保姆?
这种观点忽略了两个关键事实:第一,赡养父母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不以父母是否有收入为前提;第二,当老人健康状况恶化,专业照护已成为刚性需求,而非奢侈享受。
法官在案件调解中指出,小儿子长期独自承担照料责任已力不从心,雇佣保姆是保障老人生命健康权的必要措施。子女们最终认识到,过去的“搭把手”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照护需求。
2900元背后的意义:养老是经济责任更是情感责任
法院判决三名子女每月共支付2900元,这个数字背后有着精细计算:它补足了老人退休金与必要开支间的缺口,同时根据子女经济能力按比例分摊。
但更引人深思的是:“除了在经济上赡养老人,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这同样是法定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当我们把目光从南京这个家庭移开,会发现高奶奶一家的困境正是中国万千家庭的缩影。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家庭结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当“养儿防老”观念遇上现实压力,如何建立新型家庭责任分配机制,需要每个家庭认真思考。
![]()
图片来自荔枝新闻
判决之后,更值得思考的是什么?
这场诉讼以调解告终,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类似的抉择。法律的判决可以解决经济分担问题,但家人间的理解与支持、责任与担当,才是真正维系亲情的纽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