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知否大叔”作者:知否大叔
在网上看到一则帖子,网友分享自己的状态:
深夜11点的客厅还亮着一盏灯,自己蹲在地上,一边收拾孩子地上遗留的食物残渣,一边盯着手机里弹出的工作群消息。
厨房的水槽里堆着晚餐的碗碟,阳台还挂着没来得及收的校服,而卧室里,丈夫的鼾声已经响了半个多小时。
这是她成为妈妈的第五年,也是她从 “妻子”“职场人” 彻底活成 “家庭全能工” 的第五年。
这样的场景,或许正在无数个家庭里上演。
![]()
评论区里一位妈妈留言,说自己深夜带孩子去医院,当孩子因为急性喉梗阻面临窒息风险时,丈夫的第一反应不是担忧,而是 “你看着不就行了”。
她一个人抱着昏沉的孩子打车、挂号、办入院,还要兼顾给单位请假、联系学校说明情况,直到孩子呼吸平稳,眼泪才敢悄悄落下。
那一刻她才发现,赚钱养家是自己,洗衣做饭是自己,辅导作业是自己,就连修马桶、通下水道这些本该两个人分担的事,也成了自己的 “独角戏”。
社会学中的 “角色超载理论”,在这些妈妈身上得到了最残酷的印证。
当一个人同时扛起职业女性、妻子、母亲、家庭管理者多重角色,却得不到任何资源支持时,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可现实往往更无奈:
很多丈夫总觉得 “我赚钱了就是尽了责任”,却看不见妻子在柴米油盐里的消耗,在育儿琐碎中的疲惫,更看不见那些 “不被计算” 的情绪劳动 ——
孩子哭闹时的安抚,家人感冒时的照顾,节日里维系氛围的用心,这些藏在细节里的付出,从来都不是 “理所当然”。
![]()
想起前阵子看到的一则新闻:
一位妈妈在高速服务区崩溃大哭,原因是她带着两个孩子自驾回老家,全程两千多公里,丈夫却以 “工作忙” 为由拒绝同行。
途中孩子频繁哭闹,她既要开车又要哄娃,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直到车子没油,她在服务区加油时,孩子又打翻了泡面,滚烫的汤汁溅到腿上,看着孩子哭闹的样子,再想到丈夫全程的冷漠,她终于忍不住蹲在地上崩溃。
评论区里,有位网友说:
“我最怕的不是辛苦,是我的辛苦在他眼里,连一句‘你累了’都换不来。”
这种 “不被看见” 的委屈,比身体的疲惫更伤人。
就像那位妈妈,她曾无数次跟丈夫说 “我太累了,你分担一点吧”,可得到的要么是 “知道了” 却毫无行动,要么是 “我赚钱不累吗” 的反问。
家里的充电线坏了,让丈夫买,一周过去还是没动静;
水电费该交了,提醒了好几次,最后还是自己动手;
孩子的兴趣班要报名,丈夫只会说 “你看着办”。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像一颗颗小石子,慢慢堆成了压垮婚姻的大山。
从 “心累” 到 “心死”,从来都不是一瞬间的事。
最开始,妈妈们还会抱怨,会期待对方改变,就像那位在高速服务区崩溃的妈妈,最初也相信丈夫只是 “暂时忙碌”;
可当沟通一次次无效,当失望一点点累积,她们就会进入 “失望期”,开始默默承受所有事,不再主动分享生活,也不再期待陪伴;
再后来,就到了 “冷漠期”,把丈夫当成 “合租室友”,把婚姻当成 “育儿合伙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心却隔着万水千山;
直到最后 “决绝期”,才会清醒地意识到:
“没有他,我反而更轻松。”
![]()
数据显示,76% 的离婚由妻子主动提出,而家务分配不公和情感需求被漠视,是最主要的原因。
这组数据背后,藏着多少个妈妈的无奈?
一位网友的故事,她和丈夫结婚十年,前九年都在 “自我说服”:
“等孩子大了就好了”
“他再成熟点就懂了”。
可直到孩子上小学,丈夫依然每天下班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连孩子的家长会都从没参加过。
有一次孩子发烧到 40 度,她让丈夫帮忙拿退烧药,他却因为正在打游戏而不耐烦地说 “你不会自己拿吗”。
那天晚上,她抱着孩子坐在沙发上,一夜没睡,第二天就提出了离婚。
她说:
“我不是不爱了,是我实在撑不下去了,这个家,从来都只有我一个人在扛。”
其实,没有哪个妈妈天生就想当 “超人”。
她们也曾是被捧在手心的女孩,也会累,也会脆弱,也希望在疲惫的时候有人说 “你歇会儿,我来”。
![]()
避免家庭离散的关键,从来不是妈妈更 “能干”,而是整个家庭重新校准平衡。
妈妈要学会从 “全能” 回归 “有边界”。
我认识一位职场妈妈,她给自己定了一条规则:
每周三傍晚 “临时性失联”,把孩子交给丈夫,自己去书店看书或者和朋友喝咖啡,不过问家里的任何事。
等到了10点大概孩子睡着了,再回家。
最开始丈夫手忙脚乱,孩子也哭闹着找妈妈,但几次之后,丈夫渐渐学会了给孩子洗澡、讲故事,孩子也习惯了和爸爸相处。
这位妈妈说:
“我以前总怕他做不好,后来才发现,不是他做不好,是我没给过他机会。”
学会做 “60 分妈妈”,不是偷懒,而是给家人成长的空间,也给自己喘息的时间。
丈夫更要从 “旁观者” 变成 “共担者”。
去年父亲节,有位爸爸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 “育儿清单”:
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晚上辅导作业,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每月和妻子单独约会一次。
他说:
“以前我总觉得家务、育儿是妻子的事,直到有一次我陪孩子写作业到十点,才知道她每天有多累。”
真正的责任感,从来不是 “帮妻子做事”,而是把 “家庭责任” 当成自己的本分 ——
不是等妻子开口才行动,而是主动看见她的需求;
不是偶尔做一次就觉得 “我已经很好了”,而是把分担变成习惯。
就像作家周国平说的:
“好的婚姻,是两个人一起把日子过成诗,而不是一个人把日子过成史诗。”
而一个家庭的幸福,更需要 “共同协作” 的氛围。
定期开一次家庭会议,聊聊彼此的辛苦,说说接下来的计划;
孩子大一点,就让他参与家务,比如整理自己的玩具、帮忙摆碗筷,让他知道 “家是每个人的”;
偶尔给对方一个小惊喜,一句 “你辛苦了”,一个拥抱,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都是在给 “情感账户” 存钱。
家不是一个人拼命划桨的独木舟,而是需要两个人一起掌舵,才能驶向温暖的港湾。
![]()
昨天下班的路上,看到一对夫妻带着孩子散步。
爸爸推着婴儿车,妈妈手里拿着刚买的水果,两人有说有笑地聊着天,孩子在婴儿车里咯咯地笑。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好的家庭从来不是妈妈一个人 “撑起来” 的。
而是爸爸愿意 “站出来”,孩子愿意 “参与进来”,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家付出,每个人的付出都被看见、被珍惜。
所以,别再让妈妈一个人活成 “千手观音” 了。
当爸爸主动分担家务时,当丈夫懂得心疼妻子的疲惫时,当整个家庭不再把所有责任都压在一个人身上时,家才会真正变成温暖的 “回水湾”。
毕竟,我们结婚生子,是为了有人一起分享生活的甜,一起扛过日子的难,而不是让一个人在柴米油盐里耗尽所有热情。
愿每个妈妈都能卸下 “超人” 的披风,
愿每个家庭都能找回责任的平衡,
愿我们都能在彼此的陪伴里,把日子过成真正想要的样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疑问,请后台联系。
文章来源:知否大叔(ID:zhifoudashu)。作者:知否大叔,80后自由写作人。三观比五官正,眼界比目光更宽广;没见过你,但比谁都懂你。
本文作者:知否大叔 责任编辑:灰
支持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