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独木桥下
以前的城市建设,是推土机轰鸣着“拆旧建新”;现在不一样了——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定调,城镇化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精雕细琢的“绣花功夫”成了城市更新的主旋律。对设计院来说,这不是业务缩水,而是从“画新图”到“焕旧颜”的转型机遇,抓准了就能打开新市场。
一、时代变了:不再“造新城”,要给老城“焕活力”
![]()
过去几十年,设计院忙着画新城规划、超高层图纸;现在,城市更新的核心是“存量提质”——不是把老建筑推倒重建,而是通过系统性改造,让旧街区、老厂房、老旧小区既保留烟火气,又能适配新需求。
就像广州越秀区搞的“双师联动”机制,让城市设计师和社区设计师一起发力:宏观上把控片区功能,微观上倾听居民需求,连街角的便民座椅、老巷的照明改造都考虑到,这样的更新才不是“一刀切”,而是有温度的升级。
二、角色换了:从“画图纸的”变成“城市综合服务商”
![]()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画个改造图,需要设计院全程参与、多方协调,角色早就从“图纸提供者”变成了“价值再造者”:
全链条服务:广州设计之都就是典型——设计院从规划引领、用地保障,到施工落地、长效运营全流程介入,把“散乱污”工业园变成了年产值800亿的产业地标,靠的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全周期的专业支撑;
旧物焕新有巧思:重庆艺术公园的煤棚改造,没有一拆了之,而是保留工业肌理,植入商业、文化场景,让闲置煤棚变成了城市活力新锚点;
下沉社区听需求:广州越秀区招募了上百人的社区设计师,下沉街道调研,把居民的“小事”放进设计方案——比如老旧小区加电梯、老街区优化动线,让专业设计接上市井烟火气。
三、怎么干?3条实践路径,直接落地抢项目
![]()
1. 走“精细化+专业化”路线,把细节做透
城市更新拼的不是规模,是细节。上海黄浦江中北段规划就明确了“两轴一心四区”结构,既保留百年工业记忆,又规划创新创业、人才公寓等多元空间;改造老旧小区时,设计院要考虑适老化设施、停车难问题,甚至墙面翻新的材质选什么,都得贴合居民生活,这就是“绣花功夫”的核心。
2. 做“全周期服务”,不只是“画完图就走”
以前设计院交了图纸就结束,现在要跟着项目走到底。武汉搞“五改四好”城市更新行动,80个“小而美”片区改造,需要设计院从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到施工配合、后期运营全程跟进,比如老旧厂区改造后怎么引入业态、老旧小区改造后怎么维护,这些都得提前规划,才能让更新效果持久。
3. 抓“政策+市场”,找对发力点
政策上,各地都在推城市更新试点,武汉的“城中村改造提速”、南宁的“运营逻辑替代卖地逻辑”,都是明确信号;市场上,资金来源越来越多元,轻重资产合作、专业运营介入成了主流。设计院要精准对接这些需求,比如帮地方政府包装“小而美”项目,给企业提供老旧厂房改造的全案设计,就能拿到更多订单。
四、未来方向:科技+人文,让更新更可持续
![]()
城市更新不是“一劳永逸”,还要兼顾长远发展:
科技赋能:河南提出2027年郑州都市圈再生水利用率超32%,燃气管道搞智慧化管理,设计院可以把数字孪生、智慧运维技术融入改造,让老建筑也有“智慧大脑”;
人文引领:上海复兴岛的工业遗存改造,不搞同质化商业,而是做成产业孵化器、人才公寓,既保留历史记忆,又能持续产生价值;
弹性规划:北部片区近期保留生产功能,远期预留产业升级空间,让设计方案能适配未来变化,避免重复改造。
结语
以前设计院靠“画新图”立足,现在要靠“焕旧颜”突围。城市更新的赛道上,那些能沉下心做精细化设计、能提供全周期服务、能兼顾人文与科技的设计院,才能从“技术服务商”变成“城市成长伙伴”,用专业智慧让老城焕发新活力。
你所在的设计院,已经参与过哪些城市更新项目?是老旧小区改造,还是工业遗存焕新?评论区聊聊~
作者‖独木桥下
“分享寻新径,同路赴山海”
喜欢请点关注
(图片由AI生成)
![]()
#上头条 聊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