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呼和浩特市停车收费改革方案引发热议,“是否全面涨价”“是否扩大收费范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这场改革绝非简单的价格调整,而是城市管理者借助科学手段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用心之举,其核心在于引导而非涨价,旨在让有限的停车资源真正“活”起来,为更多人出行提供便利。
数据对比最具说服力。新方案将计时单位从1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停车半小时内可享免费,停车1.5小时费用低于原先标准,夜间7时至次日早8时执行每小时1元且封顶10元的优惠标准,这些调整让短时停车和夜间停车成本不升反降。仅对超过两小时的长时间停放适度提高收费,恰恰体现了“鼓励临停快走”的政策导向,而非普遍性涨价。
运用价格杠杆激活资源效率,是城市治理的成熟经验。株洲芦淞区小吃一条街的实践表明,收费后车主平均停留时间从1小时40分钟降至45分钟,道路泊位日周转率从1.3飙升至6.64,“僵尸车”占道现象显著减少,商家客流量反而持续增加。呼和浩特150多万辆机动车与90多万个停车泊位的现实缺口,决定了必须通过科学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新方案提出的“分区、分时、阶梯收费”模式,正是借鉴北京、石家庄等城市经验,依据停车热力图划分区域,对核心拥堵区、高峰时段及长时间停放实施差别化收费,引导车辆从核心区向周边疏散,从长时间占用向短时使用转变。
改革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捍卫公共资源的公平属性。道路泊位作为稀缺公共资源,本应服务于动态出行需求,有的地方却常被少数人固化占用,这正是改革要破解的痛点。通过道路泊位收费高于平面停车场的差异化设定,引导车辆优先进入专用停车场,既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也让临时车位真正留给有需要的人,这正是对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
针对沿街商户“怕吓跑顾客”的担忧,株洲的案例给出答案:车位周转率提升后,流动客源更易找到车位,反而有助于带动商圈活力。呼和浩特还明确对小区“三证合一”居民给予优惠,兼顾商户经营与居民刚性需求。珠海翠福社区通过差异化收费化解商铺与业主矛盾的经验,也为政策细化提供了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收费改革仅是综合治理的一环。呼和浩特将新建停车设施作为根本举措,通过“平面改立体”“错时共享”等方式挖潜扩容,同步推进的智慧停车平台,更将通过实时查询、无感支付等功能,解决“找位难、付费烦”的实际问题,让城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从3月份新城区北垣街沿线试点区域获得市民称赞,到10月份公开征求停车收费意见,这场改革始终坚持以民意为导向。当我们理解了停车资源的稀缺性,并看清了“短时免费、长时加价”的引导逻辑,便会明白,让车位快速流转,让道路回归畅通,让公共资源服务更多人,这才是改革的真正目标。期待在市民的建言献策中,这场改革能愈发完善,让呼和浩特的出行更便捷、更有序。
丨来源:青橙融媒(李海珍)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韩舒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