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快没了?APP也要下岗?马斯克放话:五年后,你连点屏幕都不用——AI直接替你干了。这到底是科幻,还是明天?
![]()
2025年11月,在一档长达三小时的播客节目中,埃隆·马斯克再次抛出他对未来五到十年的判断。
这一次,他没谈火星殖民,也没聊加密货币,而是聚焦在两件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事上:我们手中的手机和赖以谋生的工作。
他说:“未来5到6年,人们熟悉的智能手机及其预装应用程序,可能会彻底退出主流。”这不是说手机会“物理消失”,而是指——我们与数字世界交互的方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
据马斯克描述,未来的终端设备可能不再需要复杂的操作系统,也不用用户手动下载APP。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轻量化的显示界面,背后由强大的AI驱动。
当你需要导航,系统会自动调用本地与云端算力,生成实时三维地图;
当你想了解新闻,AI会根据你的兴趣、上下文甚至情绪状态,即时生成专属内容——整个过程无需点击、搜索或切换应用。
这听起来像科幻,但技术路径已在推进。
马斯克旗下的xAI团队开发的Grok系列模型,正尝试减少训练中的偏见,以更客观地理解用户意图。
![]()
而端侧AI与边缘计算的发展,也让设备能在低延迟下完成复杂推理。
至于被广泛热议的Neuralink脑机接口,马斯克也提到了进展。
但他明确表示:目前该技术仍处于早期医疗应用阶段。
2024年完成的首例人体植入手术,目标是帮助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控制电脑光标,距离健康人群用“意念替代手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换句话说,马斯克描绘的“无屏交互”愿景虽宏大,但现阶段仍是远景,而非迫在眉睫的现实。
比起设备形态的变化,马斯克对职业未来的判断更值得普通人关注。
他在播客中指出:重复性强、规则明确的数字类岗位,将是AI最先渗透的领域。
![]()
例如基础客服、邮件分类、数据录入、标准化报告生成等。
这类工作的核心是信息筛选与模式化响应,而大语言模型恰恰擅长此类任务。
事实上,许多企业已部署AI客服系统,处理效率远高于人工,错误率也更低。
马斯克认为,未来几年,这类岗位的人力需求将显著下降,仅保留少量人员处理AI无法应对的复杂异常情况。
更引人深思的是,连编程、内容创作等曾被视为“高技能”的工作,也在加速被AI辅助甚至部分替代。
马斯克举例说,如今开发者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功能需求,AI就能自动生成代码框架、调用工具链并运行测试。
设计师输入风格关键词,几秒内可产出多版视觉方案。这意味着,“执行层”的工作正在被自动化,而“决策层”的价值愈发凸显。
![]()
他特别强调:AI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创作者,但会改变工作重心。
写代码的体力活可以交给机器,但“系统该如何设计”“用户真正痛点是什么”,仍需人类主导。
同样,AI能生成流畅文本,但深度观点、情感共鸣与文化洞察,依然源于真实的人生体验。
有意思的是,马斯克认为,涉及物理操作的工作,短期内被替代的难度更大。
也就是说体力劳动者暂时“安全”,这是为什么呢?
他用一句形象的话解释:“移动比特很容易,移动原子很难。”编写程序只是调整数据逻辑,而焊接、烹饪、维修则需应对温度、湿度、材料变形、环境干扰等无数变量。
![]()
这些非结构化任务,对AI和机器人仍是巨大挑战。
因此,电工、焊工、厨师、管道工等职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依赖人类的经验与感官判断。
比如老师傅能凭手感判断电线老化程度,厨师能根据食材新鲜度微调火候——这些能力难以被算法量化。
但这不意味着永久安全。马斯克提到,特斯拉正在研发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未来有望承担重复性高的体力劳动。
虽然他未透露具体性能参数或成本,但承认这类机器人已在内部测试中执行简单搬运和分拣任务。
行业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
全球多家制造企业已试点“智能工厂”,用机械臂替代流水线工人。
![]()
效率提升是事实,但在复杂装配、应急维修等场景,人类经验仍不可替代。
一位从业三十年的维修师傅坦言:“机器人能按图纸操作,但老房子线路乱成一团,它能像我一样‘听声音、看颜色’判断故障点吗?现在肯定不行。”
![]()
消息传出后,网友反应两极。
有人焦虑转行,有人质疑炒作。
但马斯克的核心观点其实很清晰:AI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重新定义“什么是值得人类去做的事”。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如此。
ATM机普及后,银行柜员减少,但理财顾问、风控专家等新角色涌现;
工业机器人上岗,流水线工人减少,但机器人运维、产线优化师需求激增。
![]()
真正的风险,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是否还在用旧地图走新路。
如果你的工作只是“按流程执行指令”,那确实需要警惕。
但如果你能洞察需求、整合资源、创造独特价值——哪怕你是送外卖的,也可以研究配送路径优化;
哪怕你是会计,也能转型为企业AI财务协同顾问。
结语:
![]()
马斯克的预言或许激进,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与时代的距离。
手机形态会变,职业结构会调,但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共情力与批判性思维,永远无法被算法复制。
与其担心“会不会被淘汰”,不如每天问自己一句:今天,我又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做了什么?
这才是面对AI时代,最踏实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