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雪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脉的活态传承,保护与传承工作既需久久为功的制度保障,也需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近年来,牡丹江市通过夯实保护基础、拓展传播路径、培育青春力量,正走出一条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的非遗传承新路。
活化传播:“非遗+”融合让传统文化“破圈出彩”
2024年,满族刺绣成功入选国家“青年非遗视频制作哺育行动”首批名录,为非遗创作人才培育注入国家级平台资源;牡丹江市级非遗项目“牡丹江朝鲜族掷棍”入选2025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展现了非遗与体育融合的广阔前景。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构筑了坚实底座。
让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创新传播是关键。牡丹江深挖“非遗+”潜力,推动非遗与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举办“畅游牡丹江 非遗伴你行”中国旅游日全国倒计时主题活动、第三届朝鲜族民俗非遗嘉年华、“欢腾牡丹江 文旅嘉年华”非遗展等品牌活动,使非遗成为驱动文旅消费市场繁荣的亮点。
数字赋能:系统化培训为传承人插上“飞翔之翼”
面对数字时代的浪潮,牡丹江市积极提升传承人的现代传播能力。今年10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字传播能力培养与实践”研修班在牡丹江师范学院开班。在为期30天的培训中,来自全省的20名传承人系统学习数字技能,旨在破解非遗在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发展难题。
该项目以“数字赋能非遗传承”为主线,构建了“文化+数字”双线推进的课程体系,是牡丹江将制度化保障延伸至前沿领域的关键举措,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动能。近五年,该学校主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项目8项,培训龙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3人。
“我们在研修班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和满绣传承人达成了合作意向,她们将在我的冰雪画上进行刺绣,能够表达出油画的质感。”省级非遗项目冰雪画传承人陈战高兴地说。来自齐齐哈尔市非遗项目秸秆扎刻的传承人田晓辉在课后对记者说,她参加了三次研修班,受益匪浅,“经过研修班的学习,我学会了视频制作,懂得了团队合作的意义,这次我学会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体会到了数字赋能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青春力量:年轻化队伍为百年技艺“接续薪火”
近日,记者来到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里正在进行一场结绳技艺的公益课。活动特邀省级非遗万家结艺传承人万丽老师进行结绳技艺教学,为学生提供免费体验机会,这些青春力量的加入让牡丹江非遗的未来更加可期。
举办活动的是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子崔佳源,他凭借牡丹江徒手剪纸荣获黑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龙江十大绝技”称号,是年轻一代传承人的杰出代表。他创办的惊鸿手工艺工作室,不仅在校内传授技艺,更积极探索剪纸的数字化采集与网络化传播,展现了传统技艺与青年创意的精彩碰撞。
来到图书馆二楼,一个精心布置的黑幼专大学生创业园呈现在记者面前:惊鸿手工艺工作室、拾忆幼儿民间游戏工作室、手创新境校园文创工作室、万卷青心辅导员工作室等多个特色项目,通过陈设、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创新活力与实践能力。
牡丹江的非遗保护实践,呈现出一种清晰的系统性思维:其上,有严格的制度评估与协议管理,确保传承不失范、不走样;其中,有“非遗+”、数字培训等多维度赋能,拓宽生存与发展空间;其下,则有通过创业平台、高校教育吸引年轻一代接棒,确保传承不断代。
这种“制度保障+创新活化+青春接续”的多层次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健康的非遗传承生态。它让传承人有尊严、有支撑地坚守,让年轻人有兴趣、有路径地加入,最终实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为同类城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富有启发的“牡丹江样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