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成都周边的古镇,多数人先想到黄龙溪的溪水嬉闹、洛带的客家热闹——却鲜少有人拐进崇州西北的乡道,遇见元通古镇。它曾是清代川西的“小成都”,码头商船云集、商号鳞次栉比,如今没了当年的喧嚣,却把“清代川西民居”“老码头生活”“原味市井气”留得十足。青石板路没被网红店挤占,老茶馆里还飘着盖碗茶香,逛一次像翻开本“没被涂改的清代川西画册”,慢得能听见时光的脚步声。
![]()
一、为什么叫“清代小成都”?码头藏着古镇的“黄金过往”
第一次站在元通的“汇江码头”,会懂它当年的“底气”——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条河在这里交汇,清末民初时,这里是川西重要的水运枢纽:盐船从这里运向成都,布匹从这里发往周边,码头上的“八大商号”(绸缎庄、钱庄、药铺)挤得满满当当,商号的雕花门楣、青砖高墙,至今还立在古镇主街,像在诉说当年的繁华。
老人们说,当年的元通“白天千人拱手(指船夫摇橹),晚上万盏明灯”——入夜后,码头上的商船亮着马灯,岸边的商号挂着灯笼,连河水都映着暖光,热闹程度不输成都市区,“清代小成都”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如今的古镇,虽没了商船的喧闹,却把“清代骨架”留得完整:主街“双凤街”的清代民居连片,木构的骑楼、雕花的窗棂、石板铺的柜台,有的还保留着当年商号的招牌痕迹(比如“XX钱庄”的残字);巷子里的“罗氏故居”“陈家大院”,青砖厚墙里藏着清代川西民居的讲究,连院坝里的石缸,都是当年储水防火的老物件,摸上去还带着岁月的凉。
![]()
二、逛元通:不赶打卡,要“泡在清代的市井里”
元通不大,却“步步是生活”,没有网红滤镜的包装,全是本地人真实的日常。推荐这几个“必体验”,少一个都算没摸到古镇的魂:
![]()
1. 汇江码头:看“三条河抱古镇”,晨雾里藏着老时光
元通的魂,在汇江码头。三条河在这里绕着古镇拐了个弯,把码头养得水草丰美,如今虽没了商船,却成了古镇最有生活气的角落:
• 清晨的码头:6点多的码头最动人,晨雾从河面飘起来,裹着岸边的老榕树,阿婆们提着竹篮蹲在石阶上洗衣,棒槌敲在衣服上“砰砰”响,偶尔有渔民划着小木船从河心过,渔网撒开时,惊起几只水鸟,站在码头的“古石桥”上看,像闯进了清代的《码头晨市图》。
• 午后的码头:太阳升起来后,码头的石阶上会摆上竹椅,老人坐在上面晒太阳、摆龙门阵,手里端着盖碗茶,话题从“当年码头的热闹”聊到“今年的收成”,偶尔有孩子跑过来,踩着石阶追蝴蝶,笑声能飘到河对岸。
• 傍晚的码头:夕阳把河水染成金红时,码头成了“观景点”,三条河的水色各不相同(文井江偏绿、味江偏清、泊江偏浊),在交汇处汇成“三色水”,坐在岸边的石墩上,看夕阳慢慢沉到河对面的竹林里,连风都带着河水的清冽。
![]()
2. 双凤街&麒麟街:踩过清代石板,尝遍老成都味
古镇的主街“双凤街”和“麒麟街”,是“清代川西市井的活样本”——没有花哨的网红店,只有“老茶馆”“油花店”“剃头铺”,连招牌都是木质的,写着歪歪扭扭的毛笔字,透着股“不刻意的拙朴”。
• 老茶馆里的慢时光:双凤街的“元通老茶馆”,是古镇的“社交中心”,竹椅摆了半条街,10元一碗的盖碗茶,能坐一下午。茶客多是镇上的老人,有的下棋,有的听川剧(周末有民间艺人表演),有的只是眯着眼晒太阳,茶倌提着铜壶“掺茶”,动作麻利得像耍杂技,“哗啦”一声,热水就注满了茶碗,茶香瞬间飘开。
![]()
• 巷子里的老味道:别错过街上的“老字号”小吃,都是传了几代人的手艺:
◦ 「元通油花」:麒麟街的“李记油花”,3元一个,面团裹着猪油、花椒、盐,炸得外脆里软,咬一口能看见层层叠叠的“花”,咸香够味,配茶吃刚好;
◦ 「碗碗羊肉」:冬天来的话,双凤街的“张羊肉”一定要尝,25元一碗,羊肉炖得软烂,汤里撒着葱花和花椒,喝一口全身暖,配个白面锅盔,绝了;
◦ 「手工麻饼」:街尾的“陈家麻饼”,5元一袋,芝麻裹得满满,甜而不腻,是老人小孩都爱的零嘴。
• 剃头铺里的怀旧:麒麟街的“老王剃头铺”,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子,铁制的剃头椅、铜制的剃刀、挂在墙上的老镜子,剃头只要15元,师傅会边剃边和你聊古镇的故事,剃完头还会给你捏捏肩,舒服得能睡着。
![]()
3. 陈家大院&天主教堂:看“清代民居与西洋风的碰撞”
古镇里藏着两处“反差感”建筑,能看出当年元通的“包容”:
• 陈家大院:清代川西民居的“代表”,院门是“八字形”青砖门,门楣上雕着“福禄寿”三星,院里的“天井”铺着青石板,四周是木质回廊,梁上还留着清代的彩绘,画着“二十四孝”故事,虽然有些褪色,却能看出当年的精致。现在大院里住着陈家后人,若主人在家,会邀你进院参观,给你讲“当年陈家在码头开商号”的往事。
![]()
• 元通天主教堂:藏在双凤街的支巷里,是清末法国传教士建的,红砖墙、尖拱门,带着西洋风,却和旁边的清代民居挤在一起,不违和反而很有趣。教堂现在还在使用,周末有礼拜,平时门是开着的,进去能看见彩色玻璃、木质长椅,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洒在地上像彩色的光斑,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
三、保姆级攻略:怎么去、怎么玩才省心
1. 交通:从成都出发,1.5小时直达“清代小成都”
元通古镇离成都市区不远,自驾、公共交通都方便,尤其适合周末短途游:
• 自驾(推荐):从成都市区走成名高速,到“崇州西”出口下,再走华怀路往元通方向,全程约60公里,1.5小时到达,导航“元通古镇游客中心”,中心有免费停车场(车位充足,旺季也不用抢),停好车步行5分钟就进街;
• 公共交通:从成都茶店子客运站坐大巴到“崇州客运站”(17元/人,1小时),再转崇州到“元通”的乡村公交(5元/人,30分钟),在“元通古镇站”下车,步行3分钟就到码头,适合无车党;
• 周边联动:元通离“街子古镇”约20公里,开车30分钟,逛完元通可以去街子,安排“元通+街子”一日游,一天逛两座古镇,感受不同的川西韵味。
![]()
2. 门票&时间:4A景区免费!春秋季最舒服
• 门票:全程免费开放,陈家大院、天主教堂也免费,没有任何收费景点,性价比拉满;
•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老茶馆、小吃店多在8:00-18:00营业,想体验市井气建议这个时段去);
• 最佳季节:
◦ 3-4月(春季):古镇的桃花、李花开了,码头的柳树发绿,河水清冽,适合逛街、坐茶馆;
◦ 9-11月(秋季):天气凉爽,不热不晒,街上的桂花会开,空气里飘着甜香,晚上坐在码头不冷;
◦ 避开6-8月的雨季(石板路滑,河水浑浊)和12-2月的寒冬(茶馆多在室内,室外坐不住,少了点市井气)。
![]()
3. 必带装备&注意事项
• 装备:
◦ 穿舒适的平底鞋(古镇石板路多,有的地方凹凸不平,别穿高跟鞋,逛一天脚不疼);
◦ 带薄外套(成都周边早晚温差大,哪怕夏天,傍晚码头也会凉,春秋季更要带);
◦ 备相机或手机(老茶馆、码头晨景、清代民居都适合拍照,不用带复杂设备,手机拍也出片);
◦ 带小背包(装手机、纸巾、买的油花和麻饼,逛街时方便拿)。
![]()
• 注意事项:
◦ 尊重本地生活:古镇里还有很多居民住,别大声喧哗,别随意拍老人、孩子的特写,先打个招呼;
◦ 住一晚更有感觉:古镇里有“古镇民宿”(150-200元/晚,多是改造的清代民居),比如“元通客栈”,推开窗就能看见码头,早上能被鸟鸣和洗衣声叫醒,比住市区更有味道;
◦ 别错过“赶场”:每月农历的“二、五、八”是元通的赶场日,镇上会摆满小摊,卖蔬菜、水果、手工制品,热闹又接地气,想感受川西赶场文化可以选这天去。
![]()
四、写在最后:元通的美,是“不装的真实”
比起黄龙溪的“溪水打卡”、洛带的“客家表演”,元通的美藏在“不刻意”里——它没有为了游客建仿古建筑,没有为了流量搞网红活动,只是把清代的码头、老茶馆、市井气,安安静静地留了下来。
在这里,你不用挤着拍“网红照”,不用赶行程打卡,只需坐在老茶馆的竹椅上,喝一碗盖碗茶,看码头的阿婆洗衣,听老人摆龙门阵,就会明白:为什么当年它能叫“清代小成都”——不是因为繁华,而是因为这份“接地气的真实”,这份“能让人慢下来的生活气”。
如果你想找一座“不像景区的古镇”,想感受老成都的市井味,来元通吧——它会用青石板的凉、盖碗茶的香、码头的风,告诉你:最好的古镇,从来不是“用来打卡的”,而是“用来过日子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