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旭挺
![]()
杨巧燕
![]()
张小英
![]()
王新明
小区是城市治理的基石,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中,物业矛盾纠纷多、公共事务管理难等诸多问题,依然影响着居民的幸福生活体验。如何突破治理瓶颈,凝聚多方智慧、构建协同共治的新格局,已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本期“金城观”特邀长期关注基层治理的专家学者、深耕服务一线的物业经理,以及直面居民需求的社区干部,共聚一堂展开深度对话。倾听他们如何建言献策,共同讨论小区协同治理的“金城方案”。
党建引领小区协同治理 筑牢市域治理现代化根基
——访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副研究员 刘旭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作为长期致力于研究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学者,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副研究员刘旭挺如此说道。他认为,近日,兰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小区协同治理的指导意见(试行)》,以17项重点任务为抓手,深化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创新,正是对全会精神的生动践行,为兰州市构建“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实支撑。
刘旭挺表示:“党建引领是小区协同治理的根本保证,基层治理成效如何,关键要看党组织的引领力。”他进一步解释,兰州市推动党组织向小区、楼栋延伸,健全小区党组织架构,借助“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凝聚治理力量,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种组织体系的深度嵌入,有效破解了以往小区治理中存在的党组织缺位、多元主体各自为战的难题,让党组织成为凝聚各方力量的主心骨。
他还提出,协同机制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小区治理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需要构建起权责明晰、联动高效的协同体系。兰州市建立的“四方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及相关部门的职责,通过“1+3+N”联系指导机制整合多元力量,形成“大事共议、要事共决、实事共办”的治理格局。在17项重点任务里,从物业信用评价到业委会规范建设,从信托制物业模式探索到资金监管创新,每一项举措都直击治理痛点,推动治理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
“民生导向是治理创新的价值归宿,基层治理好不好,群众的感受最直接。”刘旭挺说,兰州市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小区协同治理的出发点,通过网格精细化管理、民生服务精准供给,切实推进停车难题化解、老旧设施更新、法律援助等民生实事。“这一实践既呼应了中央关于基层治理的要求,也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与获得感,实现治理成果共建共享。”
刘旭挺还认为,党建引领小区协同治理的深入推进,不仅为兰州市构建“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筑牢了根基,更丰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城市实践内涵。随着试点探索的不断深化,必将推动兰州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为市域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活力。
以党建引领破局 激活小区协同治理新效能
——访兰州市社科院社会所所长、副研究员 杨巧燕
小区是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感和社会和谐稳定。兰州市社科院社会所所长、副研究员杨巧燕认为,兰州市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红色物业”赋能、“田字型”治理体系支撑等实践,构建起多元协同的治理框架,探索出了小区治理的新路径。“当前,兰州市需进一步破解协同壁垒、提升治理精度,推动小区治理从有成效向高质量迈进。”
杨巧燕建议,首先要做到建强组织体系,夯实协同治理根基。深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推动社区“两委”成员、物业党员骨干、业委会党员深度融合,实现小区党组织与网格党组织同频共振。针对无物业、无业委会的小区,借鉴三川口社区“网格支部包联、党小组包抓”模式,建立党员中心户包楼栋制度,填补治理空白。扩大“陇原红色物业”示范效应,将39个省级示范小区的组织建设经验标准化推广,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其次,要完善联动机制,激活多元治理动能。健全社区党组织牵头的四方联席会议制度,将“业主建议、党组织审议、联席商议、结果公开”的议事流程标准化,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对接机制纳入议事流程,精准解决停车难、管道老化等民生痛点。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物业报到”机制,对物业提质增效等重点工作实行“红黑榜”考核与督办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创新群众参与载体,吸纳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构建“流动前哨+固定网格”的治理网络。
再者,要深化数字赋能,提升精准服务水平。依托“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整合网格巡查、诉求办理、隐患排查等功能,进一步提高民生事项“一网通办”办结率。推广红古区“信托制”物业模式,通过平台公开物业收费、公共收益使用等信息,以透明化管理破解信任难题。持续优化小区治理“红黄蓝”三色动态评估机制,强化包抓落实,完善信息化管理手段,让服务供给精准匹配居民需求。
“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核心在为民,关键在协同。”杨巧燕最后表示,兰州市需持续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党组织成为主心骨、物业成为主力军、居民成为主人翁,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构建四级党建架构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访红古区华龙街道龙源社区党委书记 张小英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是团结和联系群众的核心纽带。龙源社区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如何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让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党的温暖就在身边。”红古区华龙街道龙源社区党委书记张小英表示。
在张小英看来,社区治理面临着服务范围广、任务重但力量相对不足的挑战,而小区作为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为了破解这一治理瓶颈,龙源社区着力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四级组织架构,持续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拓宽社区服务覆盖面。
“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带头人是关键。”张小英介绍,社区推动党支部与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发掘了一批热心小区事务、群众认可度高的党员骨干。“这些党员就像一座座‘连心桥’,把党组织和居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区党建的组织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
在张小英的理念里,在小区建立党支部只是起点,让党建阵地真正服务于民,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幸福感才是核心。龙源社区建好用好小区党群服务站、居民议事厅等实体阵地,由小区党支部牵头,带动物业、居民等多方力量共绘“安居同心圆”。不仅如此,社区还创新活动载体,策划开展了一系列贴近生活、富有吸引力的主题活动。“我们希望服务阵地能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温馨港湾,真正实现‘党建强起来、民心聚起来’。”张小英说。
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小区党建服务实效,是龙源社区一直在做的事。“我们要防止党建与治理‘两张皮’,紧盯居民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提供更优质、高效、暖心的服务,办好一件件‘烦心事’‘操心事’。”张小英表示,今年以来,社区深入推进“执法进小区”等机制,推动资源在小区集聚、作用在小区发挥、难题在小区化解,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组织的力量和温度。
谈及下一步规划,张小英思路清晰:“我们会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类型小区的实际需求,细化公共服务内容清单,在养老托育、纠纷调解等方面加强分类指导,从细微处提升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物业成为链接党组织、业主和社会资源的关键枢纽
——访兰州城关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王新明
“当前,兰州市正在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小区协同治理,这对物业公司是挑战也是机遇,将重塑物业公司的角色和行为模式,既是对服务能力、协同意识的考验,更是拓展发展空间、夯实行业地位的契机。”兰州城关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新明坦言,物业已远不止于传统的绿化养护、工程维修、保洁和秩序维护等专业基础服务,它将成为链接党组织、业主和社会资源的关键枢纽,将自身工作融入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治理体系中,精准发挥物业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王新明具有深耕物业服务管理行业20多年的丰富经验,在他看来,党建引领小区协同治理,本质上是创新机制激发治理活力,发挥党组织的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来弥补市场契约在情感联结和公共协调上的不足,它能为物业公司赋能,让其面对复杂的治理难题时,不再是孤军奋战,有了坚强的依靠和清晰的路径,虽然实践中仍在不断磨合与优化,但其在构建信任、化解矛盾、提升服务效能方面的实际效果已经非常显著,真正推动了小区治理从“管”到“治”的深刻变革。
兰州城关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甘肃省首家获得一级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王新明介绍,该公司为了营造和谐安宁的物业环境,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各级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成立了全省首家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兰州城关物业服务集团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目前已在兰州市7个物业服务小区设立调解室,有专(兼)职调解员73名,充分发挥小区调解作用,有效解决了居民的“烦心事”,服务的小区内各种矛盾纠纷逐渐减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今年以来,调委会累计处理业主各类线上线下投诉371件,解答法律咨询1473件,化解矛盾纠纷142件,做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懈怠、不遗漏,逐渐探索出物业纠纷调解“甘肃品牌”。
基于物业行业一线工作实践,王新明还建议,政府要出台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相关政策,为物业企业发展“护航”,通过财政与税收激励、完善法规与标准体系、搭建数字化协作平台、优化行业管理与竞争环境等措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推动传统物业服务从基础保障向高品质生活支持转型升级,为基层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兰州日报记者 刘 超 唐 瑞 南永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