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巨头加速布局太空基础设施,商业航天领域正迎来一场以“太空算力”为核心的激烈竞赛。从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到谷歌的“捕光者计划”,再到国内之江实验室的“三体计算星座”,太空数据中心的建设已成为人工智能和算力发展的新趋势。这一变革不仅有望突破地面数据中心的能耗瓶颈,更将带动电池、激光通信等核心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太空算力热度攀升,巨头竞相布局
太空算力概念近期热度显著提升。11月4日,马斯克宣布扩大星链V3卫星规模,计划建设太空数据中心,并于9日再次强调星舰为大规模部署算力卫星开辟了路径。谷歌紧随其后,于11月5日启动“捕光者计划”,目标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算力卫星。此外,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10月预测,GW级太空数据中心将在未来10至20年内建成。国内方面,之江实验室与国星宇航合作的“三体计算星座”已于5月成功发射首批12颗计算卫星,成为全球首个组网的太空计算星座。这些动向表明,太空算力正从概念走向实践,成为科技竞争的新焦点。
太空算力优势突出,频轨资源竞争加剧
太空数据中心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效的能源利用。地面数据中心的电源使用效率(PUE)通常为1.4,而太空数据中心因太空真空环境散热简单,PUE可接近1,电力消耗大幅降低。此外,通过部署在晨昏太阳同步轨道,空间太阳能电站年发电小时数可达8000小时以上,进一步降低了电力成本。这一特性使太空数据中心成为解决算力能耗瓶颈的理想方案,也为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然而,太空轨位资源有限,尤其是晨昏太阳同步轨道,其稀缺性甚至超过卫星互联网轨道,已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未来,谁先占据优质轨位,谁就能在太空算力竞争中占据先机。
电池与激光技术空间巨大,产业链迎机遇
随着太空算力需求增长,相关产业链迎来广阔市场空间。以1GW智算中心为例,其算力相当于50EFLOPS,需部署约14颗卫星。在这一背景下,电池和激光通信技术成为关键支撑:
电池技术:砷化镓电池因高效、轻便等特性,被视为太空电力系统的理想选择。假设10年后砷化镓电池技术成熟且成本降至当前1/10,1GW智算中心所需的砷化镓电池片市场规模近200亿元。
激光通信:星间激光通信是太空算力网络的核心。目前单模块100Gbps的激光通信价值量可观,若未来单平台通信能力提升至1TB以上,1GW星座对应的激光模块市场规模可达28亿元。
投资标的聚焦核心环节
在太空算力产业链中,以下企业值得关注:
空间算力:普天科技(002544)在卫星通信和数据中心领域技术积累深厚,有望受益于太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空间太阳能:上海港湾(605598)在岩土工程和能源项目领域具备经验;乾照光电(300102)作为砷化镓电池片领先企业,技术优势明显。
激光模块:航天电子(600879)、烽火通信(600498)、光库科技(300620)在激光通信模块研发与应用方面处于国内前列,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太空算力竞赛的开启,标志着商业航天进入新发展阶段。其低能耗、高效率的特性有望突破地面算力瓶颈,而电池与激光通信作为关键技术,市场潜力巨大。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产业链中具备技术优势和先发布局的企业,把握这一新兴领域的投资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分析基于公开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财经读者群招募:
严选干货、免费分享热门外刊及研报,陪你读懂市场。
扫码进群。
添加小助理微信,回复“电力”索取报告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