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完整的芒果被挖空果肉,盛满奶白酸奶、橙红西柚粒和晶莹西米,再撒上奶油与坚果碎,冷冻定型后成为可手持的“甜品砖”——这款名为“固体杨枝甘露”的新品,正悄然改写人们对传统港式糖水的想象。在杭州的街头巷尾,年轻人排着长队只为一口“不会洒的杨枝甘露”。小红书相关笔记突破10万篇,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它不再只是甜品,更是一场关于口感、仪式与社交的集体狂欢。
![]()
这道风靡一时的甜品,名字虽新,根却深扎于几十年前的香港茶餐厅。上世纪80年代,利苑酒家的厨师为提升芒果西米露的层次,意外加入西柚果肉,清苦回甘的柚香与浓甜芒果形成奇妙平衡,再辅以椰奶淡奶混合的顺滑基底和Q弹西米,一道经典由此诞生。名字“杨枝甘露”取自观音手持杨柳枝洒下甘露的意象,寓意清凉解暑,迅速从高级酒楼走向大众餐桌,成为港式甜品的代表作之一。
![]()
而今的固体形态,正是对这一经典的重塑。它保留了芒果、西柚、西米与奶基底的核心元素,却将液态糖水重构为可握持的固态甜品。变化不止于形态:传统版本多以杯装售卖,需用勺子或吸管食用,稍有不慎便易洒漏;固体版则以整果为容器,冷冻后质地如冰淇淋,既解决了食用不便的问题,又通过低温降低了甜腻感,口感更为清爽。有店主笑称:“以前是喝甜品,现在是啃甜品。”
![]()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年轻消费群体口味偏好与生活方式的深层迁移。近年来,酸奶已不再只是健康标签,更成为甜品创新的核心载体。从“奶皮子酸奶”风靡北京,到各地品牌争相推出地域风味酸味产品,年轻人对“酸感”“咀嚼感”“真实果粒”的追求日益强烈。固体杨枝甘露正是顺势而为——它用希腊酸奶替代传统椰奶基底,提升蛋白质含量与饱腹感,迎合了对低糖、高营养的健康诉求。一位杭州店主透露:“很多顾客明确说不要太甜,我们便减少糖浆,靠芒果本身甜度支撑。”
![]()
与此同时,社交属性成为推波助澜的关键力量。这款甜品天生具备“出片”特质:明黄果壳、层次分明的内馅、点缀的奶油与脆波波,在镜头下极具视觉冲击力。消费者不仅为口味买单,更为“打卡”“分享”“仪式感”付费。有顾客表示:“发朋友圈后点赞破百,第二天又来买。”短视频平台的裂变传播进一步放大了其影响力,形成“看见—种草—排队—分享”的闭环。部分店铺日销超200份,每日需削5箱芒果、剥数斤西柚,店主每日仅睡四五小时仍供不应求。
![]()
价格上,25至40元的定位高于普通杨枝甘露约10元,但多数消费者认为物有所值。他们愿意为更足的用料、更新的体验和更强的情绪价值支付溢价。一些商家顺势推出“酸奶芒果船”“巧克力脆皮版”等变体,持续迭代以维持新鲜感。然而,创新也带来隐忧:叠加奶油、榛果碎、脆波波后,热量显著上升,与初衷中的“清爽健康”渐行渐远。营养专家指出,芒果富含维生素A、C与膳食纤维,酸奶提供益生菌与钙质,两者搭配本可促进消化,但高糖高脂的改良版本可能削弱其健康优势。
![]()
目前,固体杨枝甘露仍集中在杭州、山东等地流行,尚未形成全国性连锁模式。部分店主坦言,是否长期售卖取决于顾客反馈与成本控制——新鲜芒果与人工剥柚的高损耗,对供应链和人力提出不小挑战。但其走红逻辑已清晰浮现:它不仅是甜品形态的突破,更是传统饮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当一碗糖水变成可手持、可拍照、可分享的“甜品艺术品”,它承载的已不只是味觉满足,还有年轻人对生活质感的追求。
![]()
未来,这一模式或将进一步扩散。更多城市可能出现本地化版本,如结合地域水果或传统点心元素。品牌也可能探索预包装形式,进入商超或电商平台。但无论如何演变,其核心启示在于:经典并非一成不变,真正的传承,在于理解其精神内核并回应时代需求。一块冷冻的芒果里,藏着的不只是甜,还有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好吃”与“值得分享”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