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日前,某市一博物馆被曝文字谬误百出,将八路军和新四军会师将领名字写错,把烈士牺牲的时间写错,把“年满15至45岁的男子”写成“年满15之45岁的男子”,把年号“大中祥符”写成“大中祥附”……种种错误,暴露出专业精神的缺失,值得警惕与反思。
博物馆的文字说明兼具大众性与知识性,观众往往将其视为历史事实的权威传播载体。对青少年而言,错误的年号、人名可能形成固化的错误认知,影响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准确建构;对普通观众来说,中英文标识不一致、术语混用等问题,会妨碍对文物价值的理解;即便是看似轻微的错别字,也会影响观展的沉浸感,削弱文化传播的严肃性。大量谬误的存在,不仅拉低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更损害了博物馆作为文化殿堂的权威性。
博物馆文字谬误频发,根源在于多重环节的失守。部分博物馆存在“重场馆建设、轻内容打磨”的倾向,将精力更多投入到硬件升级、展览设计上,却忽视了对文字说明的校对审核。从资料搜集、文稿撰写到最终定稿,缺乏多轮校检、专家把关的严谨流程,使得常识性错误轻易流出。同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对历史知识的储备不足、对文字规范的重视不够,甚至将校对工作视为“细枝末节”。
纠正谬误、守护严谨,需要博物馆拿出切实行动。比如,建立健全审核机制,将文字说明的准确性纳入展览质量考核体系;实行“撰写、初审、专家复审、定稿”的全流程把关,对不确定的信息宁缺毋错;畅通纠错渠道,以开放姿态欢迎公众“挑刺”,甚至设立奖励机制鼓励理性监督,让观众成为文化传播的共治者。同时,博物馆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强化历史素养与责任意识,让敬畏历史、严谨治学成为共识。
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收藏文物的珍贵,更在于传递知识的准确。每一段文字说明,都是对历史的解读与传承,容不得半点马虎。让文字回归严谨、细节得到重视,博物馆才能真正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文明传播的桥梁。期待所有博物馆都能摒弃浮躁、深耕细节,让文字说明经得起历史与公众的检验,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准确的知识滋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孟亚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