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一款叫Bro的AI陪伴产品突然火了。
它直接冲上美国iOS下载总榜第8位,日下载量快摸到7万的门槛,势头看着相当猛。
可谁能想到,这热度就像一阵风,上线才4天,10月31日就跌出了总榜500名开外,生活分类榜也只排到第30位。
![]()
这款号称“住在锁屏上的万事搭档”的产品,到底是怎么做到昙花一现的?作为一个常年关注AI赛道的观察者,我抱着极大期待体验了一把,结果发现它的问题比亮点还突出。
Bro的核心思路很明确,就是抢占用户的屏幕注意力。
打开App第一步,它会跟你简单寒暄,问完名字、生日就引导上传头像,仪式感做足。
可紧接着,权限请求就来了,通知、日历、位置、运动记录,几乎能要的权限都要了个遍,理由全是“为了更好地陪伴你”。
![]()
海外用户对隐私向来敏感,这么密集的权限索取,大概率一上来就把不少人劝退了。
更关键的是,它还搞强制订阅,不付费根本没法用,这波操作相当于直接把只想尝鲜的用户关在门外。
它的陪伴形式确实有点新意。
默认是个橙色小球,常驻在锁屏和主界面上,大概一小时就推送一次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提示。
比如晚饭时间会跟你开个小玩笑,晚上会提醒你好好休息,主打一个情绪价值供给。
![]()
要是想跟它互动,得点击通知右侧的Start,才能进入App用文字或语音交流。
App内界面像视频通话,默认开着前置摄像头,但实际体验跟普通AI助手没多大区别。
本来想,它主打的“屏幕共览”应该是最大亮点。
宣传里说能一起给心仪的人发短信、刷约会软件、挑照片、购物,听着特别吸引人。
可真要实现这功能,步骤繁琐到让人没脾气。
![]()
得先点App里的按钮,同意录屏,再跳转目标App唤起浮窗,三步下来,当初期待的“自然陪伴感”早就没影了。
对比之前聊过的桌面端AI桌游产品“逗逗游戏伙伴”,人家一键就能开启或关闭录屏,便捷度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即便耐着性子完成了录屏操作,实际交互体验也让人失望。
它的陪伴更像是单向问答,而非自然交谈。
![]()
我完成Duolingo课程后,得主动跟它说“我完成了”,它才会给出鼓励。
查看足球比赛比分时,也需要我先发起话题,它才会顺着聊几句。
更让人糟心的是回应延迟。
我说一句话,它得等5到10秒才会回复,这种等待感在当下主流AI助手身上早就见不到了。
现在不管是豆包还是ChatGPT,最长延迟也就1到2秒。
![]()
长时间用下来,手机还会明显发烫,耗电速度也快了不少。
后来了解到,Bro大概率是通过录屏抽帧、OCR分析图像来获取信息,这种技术方案成本不低。
有数据估算,调用相关API处理一小时录屏,光模型调用成本就大概6美元。
可能正是为了控制成本和手机性能消耗,它才设计成需要用户主动发起交互,可即便如此,技术短板还是暴露无遗。
用户的反馈也很直接,除了延迟和发烫,高昂的订阅价格和频繁出现的Bug,都是大家果断“退坑”的原因。
![]()
如此看来,它的排名暴跌并不是偶然,产品本身的硬伤太多,仅凭初期营销和新鲜感,根本撑不起长期留存。
其实Bro的底层逻辑,和之前流行的“小组件社交”产品很像,都是想通过各种方式跳出App本身,抢占用户的屏幕注意力。
只不过小组件靠的是桌面组件,Bro靠的是通知+浮窗。
但两者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小组件产品里,像Widgetable、Locket这些,至今还保持着高活跃度。
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熟人社交。
![]()
Widgetable让用户能和朋友、恋人一起合养宠物,分享状态、位置甚至睡眠情况。
Locket靠互传照片切入市场,让亲密的人能随时看到彼此的动态。
这些产品抓住了用户的核心需求:在陌生人社交泛滥的当下,大家更需要便捷触达最亲近的人,缩短彼此的距离。
这就引出了AI陪伴赛道的一个共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不可替代,AI陪伴只能是补充,最好能辅助真人社交。
![]()
而Bro恰恰走了相反的路,重AI陪伴、轻真人社交,即便没有技术问题,恐怕也难以长久。
开发团队说,他们想做有趣轻松的产品,不想取代用户的社交生活,而是增强它。
可从实际产品设计来看,这个初衷并没有落地。
所谓的社区功能,只是让用户分享和AI的聊天日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少得可怜,聊胜于无。
AI陪伴产品探索到今天,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该明白一个道理:用户需要的陪伴,本质上是情感连接。
![]()
真人之间的喜怒哀乐、默契互动,是AI再智能也模仿不来的。
AI可以在用户独处时提供情绪价值,在社交场景中提供辅助,但想凭一己之力占据用户的屏幕注意力,怕是找错了方向。
Bro的团队可能很年轻,敢于尝试新技术、新场景,这种勇气值得肯定。
对于拥挤的AI赛道来说,哪怕是一次失败的测试,也能给行业提供参考。
它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移动端AI陪伴想成功,光有创新思路不够,还得解决技术落地问题,更得摸准用户的真实需求。
![]()
权限索取要适度,不能让用户觉得隐私被侵犯。
技术体验要过关,延迟、发烫这些基础问题必须解决。
商业模式要合理,强制订阅得有对应的价值支撑。
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试图取代真人社交,而是成为它的有益补充。
毫无疑问,屏幕注意力是块香饽饽,不管是初创公司还是大厂都想抢占。
![]()
但Bro的案例告诉我们,想靠AI单打独斗赢下这场争夺战,难度极大。
未来的AI陪伴产品,只有把技术优化、用户体验和社交逻辑结合起来,才能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在移动端真正站稳脚跟。
这场屏幕注意力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而Bro的失败,或许能让后来者少走一些弯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